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将于9月22日下午举行

日期:2025-09-20 20:07    来源:北京文化论坛

分享:
字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流域孕育了怎样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独特贡献?它们与黄河、长江等其他大江大河孕育的文化有哪些异同?又对当代社会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9月22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文化专业沙龙将在内蒙古大厦举行。沙龙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承办,旨在通过权威发布与高端对话,充分展现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

  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分别发布西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这些成果聚焦红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多方面突破性发现,为理解西辽河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全新实物依据。

  沙龙还邀请到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二十位权威专家,开展三场高规格学术对话。首场对话以“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为主题,魏坚、朱泓等资深考古学者将围绕西辽河文明进程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历史地位展开讨论。第二场对话聚焦“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文化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等专家将结合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典型个案,辨析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在文明化进程中的互动关系与差异特征,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动态的早期中国图景。第三场对话立足当下,以“西辽河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主题,邀请多地文旅局局长、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共同探讨西辽河文化的转化利用路径、区域文化品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等现实议题,推动考古研究成果与当代文化建构相融合。

  此次沙龙汇聚多省份、多学科力量,有望成为推动该领域合作深化与研究拓展的新起点,也为公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活动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致力于推动西辽河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建构,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也为当前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