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
2023年,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将协商工作放在首都工作大局中谋划,通过议政性常委会、议政性主席会、议政会、专题协商会等平台建言资政,在协商中凝聚首都发展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我们住的是板楼,由于大家意见达不成一致,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安装电梯。”这是市政协委员相均泳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调研时听到的居民诉求,去年,市政协围绕“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持续提升首都城市品质”的主题成立调研组,深入基层,把脉城市更新工作,在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相均泳委员建议说:“老旧小区改造要充分考虑适老化和无障碍需求,通过科学的研究,细化居民权益的协调办法以及成本分摊的管理办法,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更容易操作。”
在这次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提出二十条建议,包括加快建立联动的改造腾退组织架构和统筹工作机制、加快开展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表示,聚焦目标导向,围绕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一区一策”“一楼一策、一院一策”难以复制的困境,在破解难题的关键性政策上发力,先行先试,争取实现突破,构建可持续实施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把脉问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另外,市政协还把脉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围绕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实施路径,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等重点协商议题开展调研协商,开出破解难题的良方,市政协常委吴彬深有感触的说:“政协委员提出来的提案越来越精准,跟政府关注的重要事项“粘度”明显增强,包括托育、医药卫生产业、文化传承等,大量的调研还是通过开展跨部门联合推动来解决问题的,协同作战的能力越发增强。”
回应民生关切,委员用心、用情、用力建言资政,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谢正光表示,2023年在市政协10个重点协商议题当中,经济委承担了积极探索两区制度性开放实施路径、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全面推进数字赋能三个议题,还牵头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京津冀产业协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这一年的工作有不少是开创性的,同时也创新了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政协履职的质量。
面对“23·7”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在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各界委员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或参与救援或捐款捐物或通过提案等献计出力,市政协常委、中国中建设计院总风景园林师吴宜夏说:“我的委员工作站就设在门头沟,所见说闻感同身受,在救灾的同时,委员们还关注了流域综合治理、如何提高北京特大城市的安全韧性建设、如何进行更高站位进行灾后规划,在村庄移民搬迁安置重建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胸怀国之大者、身先士卒是他们履职的常态,2023年,市政协共组织各类履职活动1300多次,参与委员3万多人次,征集提案1248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978期,市政协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履职尽责,发挥了专门协商机构重要作用,在助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