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琉璃庙镇碾子湾村邻里互助照料点,热气腾腾的饭菜刚出锅,村民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窗外,橙红色临时电缆沿山铺设,挖掘机轰鸣着加固路基。这是几天前,琉璃庙镇最后一批受灾群众回家后的场景。至此,琉璃庙镇25个村转移安置村民全部返乡。
7月26日遭遇暴雨侵袭引发洪涝灾害以来,琉璃庙镇一度陷入断水、断电、断路、断通讯困境。从8月4日全镇实现应急“四通”,到8月5日首批受灾群众回家,再到如今村民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鲜红的党旗始终在灾后重建一线高高飘扬,“村民早回家,我们早安心”是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心声。
“危急时刻,党员不上,谁上?”
这些天,琉璃庙镇柏查子村党支部书记薄振林几乎没睡过囫囵觉,双眼爬满血丝。7月26日那晚,他更是彻夜未眠。夜里10点多,暴雨来袭,村里很快断电断网。他第一时间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转移,急得嗓子都喊哑了。放心不下,他又和党员干部蹚着水挨家挨户敲门。40多分钟,87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至避险点。
来不及休息,凌晨接到的卫星电话又让他绷紧了神经——12名游客被困在公路信号灯处。“党员跟我上!”薄振林带着大伙蹚过急流,顶风冒雨前行一个多小时,硬是把被困游客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刚回到村里,另一处还有两人被困的消息传来。“走!”二话不说,薄振林又带着党员徒步翻山,往返近八里地成功营救被困群众。回村时,天已大亮。
7月27日,依旧是脚不点地的一天。按照镇里要求,村民全部向安置点转移,薄振林却和驻村第一书记雷博学等党员干部留下来,清理淤泥,喂养家禽牲畜,还要抢救泡水的粮食。“俺们多上点心,村民就能在安置点少些牵挂。”薄振林说。
很快,在区委和镇党委统筹调度及各方支援下,村里路通了、电来了、有网了,应急水车也开了进来。薄振林又带着党员干部和年轻人继续入户清淤,大伙一起努力,为村民尽早回家创造条件。
8月5日,柏查子村的村民们回家了。村民何树芳还没进门,就听见自家金毛犬熟悉的叫声,进院一数,笼子里的20只鸡一只没少,她悬着的心落了地,“这都得感谢俺们书记。”
为了换来群众的这份安心,薄振林等基层党员干部“逆行”在风雨中,始终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现在,这位70岁的村支书不顾转移群众时脚上磨出的伤,仍在为村里的大事小情跑前跑后。和记者说起这些天亲历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他没有半句牢骚,只一句“危急时刻,党员不上,谁上?”
“只有工作细心才能换来群众安心”
受灾群众能尽早返回家园,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门头沟区城管委副主任黄伟就是其中的代表。8月3日,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包括他在内的6名支援怀柔区抢险救灾工作组成员从门头沟区驱车一百多公里赶来。
报到第一天,黄伟就在琉璃庙镇受灾现场敏锐地抓住了一道关键“难题”——村民返家之前,清淤涉及家里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家具等大件垃圾。“这些垃圾如果随意扔在街面,会影响道路施工进度,也会给后续重建工作造成压力。”结合门头沟“23·7”极端强降雨灾后重建的经验,他建议统一调配力量,将清淤涉及的大件垃圾统筹进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缓解镇村的清运压力。
既要运用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也要结合具体区情和受灾情况施策。黄伟结合怀柔区部分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但房屋相对完好的情况,提出“按需调配力量”的建议,对房屋受损不大的区域集中力量攻坚“四通”,使人员能快速返回;对受损严重的地区则集中安置受灾村民,稳妥推进环境清理和房屋安全鉴定,确保返乡条件成熟后再让村民返回。这些建议受到怀柔区高度重视并得到采纳。
在参与指挥部工作时,黄伟还帮助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针对抢险救灾现场“老有着急的村民回村看,车来车往,影响现场施工作业”的情况,他提议“提前设置缓冲区劝返”,规范交通通行管理,保障了抢险秩序。
在区委区政府的科学调度、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琉璃庙镇的灾后重建快速推进。看着逐步恢复生机的镇村,黄伟深感欣慰。总结此次支援,他说,“我们的工作都要做在细微处,只有工作细心才能换来群众安心。”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始终在身边”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保障群众早日回家的有力保障。汛情发生后,琉璃庙镇按照区防汛应急抢险及灾后重建指挥部统一部署,组建现场指挥部,协调19家区直部门和相关单位专业力量,构建起应急指挥体系,为应对复杂灾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风雨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守护着群众生命安全。琉璃庙镇政府环境办主任马泽茜介绍,在上级党委统一指挥下,各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群众安全转移筑牢坚实“堤坝”。灾后三天时间,全镇25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的受灾群众安全转移。
党组织的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安置点里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1名镇党委委员兼任党支部书记,划分党员责任区,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对老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帮扶机制,定时问需、及时响应,确保需求解决不过夜。更令受灾群众惊喜的是,不仅在安置点受到妥善照顾,回家还收到了区商务局精心准备的“爱心礼包”,包括米面油、蔬菜、熟食、奶制品和水等。
“风雨中,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我们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始终在身边。”马泽茜说,正是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群众支持,在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推进中,也获得了群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
风雨同行,“党组织”这三个字在怀柔区琉璃庙镇群众心里越来越具象化:是党员干部抢险救灾时不顾危险“逆行”冲锋的背影;是安置点里变着花样的菜式、干净舒爽的床铺;是返家后安然无恙的鸡鸭,塞满米面的“大礼包”……在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上,党旗飘扬之处,便是万家灯火所安之乡。(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