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在密云区墙子路村,村民自发参与灾后物资发放工作。(邓伟 摄)
“村民请注意,咱们现在开始发放物资。大家带着点小兜车,过来领物资!”
14日上午10点,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的大喇叭里传来通知。几分钟后,村民陆续来到村委会门口,排起整齐的长队,有序领取矿泉水、方便面、牛奶等物品。
如今,长城脚下的墙子路村,洪灾留下的痕迹正慢慢消退:挖掘机铲除着河岸上残留的淤泥,村民正用水冲刷着自家院内的泥渍。村民们互帮互助,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唯独马路尽头影壁上那道清晰的水线,记录着洪水曾漫过的高度。
“人没事就行,你们来我家住”
67岁的村民琚正文,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洪水退去后,每次发放物资前,他都主动跟着其他前来帮忙的村民一起,将一箱箱水和食品运到村委会门口,方便有序发放。一箱矿泉水十来斤重,可他和年轻人一样,搬起就走。“这点活儿算啥?大家互相帮忙,再难的事儿也能过去!”
物资发放现场,有人负责登记、有人负责整理、有人负责开箱分发。接过物资,村民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来帮忙发物资的,有党员也有普通村民,大家都是主动来的,每天上下午各发放一次。”墙子路村党支部书记王云生说,洪灾发生后,社会各界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物资。村民自发行动起来帮助卸货和搬运,有时甚至冒雨赶来帮忙。
洪灾当中,由于洪水水位上涨迅速,墙子路村邻近清水河的40座民宅被淹。
回想起惊心动魄的那一夜,村民曹素珍至今心有余悸。7月28日凌晨,河水慢慢涨起来,到了5点多,大水淹到了曹素珍家所在的第二排房屋。此时,曹素珍家的大门已经无法打开。老两口急得爬上了墙头。紧急关头,邻居出现了,还拿来了梯子,支在曹素珍家的后院墙外,让曹素珍两口子顺利地爬了出来。
那一晚,村民琚鹏家中也进了水。村支书王云生半夜紧急敲门,才把睡梦中的琚鹏叫醒,赶紧转移。“人没事儿就行,你们来我家住!”墙子路火车站附近的村民殷响家,地势较高,没有受到洪水影响,他把琚鹏一家接到了自己家里。两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度过了灾后第一天。
洪水退去后,村民陈伟南家里积起厚厚的淤泥,连院门都难以打开。村民王克东主动来帮忙。“我家那边地势高没影响,来帮你们家铲一下。”说完王克东便拿起铁锹忙活起来。两个人埋头清理了两天,终于把房子清出了模样。
“不能让乡亲们饿肚子”
“村子里能这么快恢复,离不开在外工作的村民。”王云生说,很多在外工作的村民赶回墙子路村,并带回食品、矿泉水等物资。
最先给乡亲们运来食物的,是在密云城区工作的村民贺小玉。
洪灾发生之后,贺小玉一直担心老家的安危。可墙子路村断电断网,贺小玉始终联系不上村里的亲戚好友,几经周折,贺小玉才从一名村干部那里了解到村里的情况——村民都平安,但食物短缺。
“没法生火做饭,不能让乡亲们饿肚子!”听到村里的消息,贺小玉发动身边的人,发面、擀皮、和馅儿,一起为村民包包子。大家从一早忙到下午,包子终于蒸出锅,贺小玉便和同事把包子放到保温箱里,载着满车的包子往村里赶。
“后来村民反映,天气太热,包子容易坏,我们就改蒸馒头。第二天又运去了馒头。”贺小玉说,后来自己送包子、馒头的事情被发到了村民微信群里,更多在外工作的墙子路村民满载着物资返乡支援。在大家的帮助下,墙子路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再大的风雨也能一起扛过去”
墙子路村的恢复,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7月29日,第一支救援队到达墙子路村,修通了连接外界的临时路;8月1日,武警官兵开始清理村内道路上的淤泥;8月5日,墙子路村恢复供电;8月7日,手机信号恢复。村民的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
洪灾发生后,墙子路村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冲到一线,村民之间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让这座刚刚经历风雨的小山村充满了人情味。
王云生说,此次洪灾,墙子路村虽然受灾严重,但村民居住的房屋无一倒塌,全村500余名常住村民零伤亡。“咱们村子不大,但村民情谊浓,再大的风雨也能一起扛过去。”(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