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

发布时间:2024-08-31 15:25
分享:

  • 北京市在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工作进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俊彩:为了积极应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工作,我们近几年来出台了像《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等系列的配套政策,应该说初步构建了,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公平可及、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框架,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简单作一个汇报。
      第一是坚持预防为主,让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比如,聚焦失能预防,开展老年人失能健康管理项目,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聚焦失智预防,开展脑健康体检项目,累计筛查92.2万人次;聚焦口腔健康,开展老年人“口福”项目,累计为6万多名老年人提供了免费口腔健康检查;聚焦心理健康,在70个社区(村)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老年人主动健康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第二是关于医养结合方面,是要让老年人能看上病、看好病。依托北京老年医院和各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市区两级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构建了“1+17+N”的工作机制,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机构共同推进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对一”的对接机制,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我们建设了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2个,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家,搭建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在这个上面我们有220家医养结合机构入驻,在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科普讲座、照护指导、远程会诊等等(服务)。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到去年年底,全市友善医疗机构595家,创建比例达到98.7%,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6%。
      第三方面是在补齐短板弱项,让老百姓能得到更好照护、生命能够更有尊严。随着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安宁疗护需求快速增长,我们从2022年开始,连续3年把老年护理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建设纳入到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有效弥补了老年健康设施资源不足的短板。截止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21家,新增床位500张,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12家,新增床位有600张。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北京市有近百家医疗机构注册了临终关怀科(也叫安宁疗护科),开放安宁疗护床位达到1100张,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需求应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北京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成效和下一步计划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中医药国际化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工作,这不光是我们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同时也是随着人类健康共同体,现在国际上对中医药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北京对中医药的国际交往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以服贸会(京交会)为平台,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从第一届京交会开始,服贸会上的中医药板块就成了“金名片”,确实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里,只有中医药是我们自己国家独有的,所以广泛需求,在服贸会上我们与联合国开发署、WHO、经合组织合作,签署协议举办专场。这是一个特点,利用服贸会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第二个是利用重大活动,不管是在北京的夏奥会、冬奥会、服贸会,包括世园会都有中医药板块,尤其在冬奥会上,我们做的十秒体验馆,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去体验,通过这些大型活动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这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个是分类分层的“一洲一定位、一洲一特色”的推进,亚洲、非洲,各个州对中西药的需求不一样。亚洲、东南亚我们都在一个文化圈里,他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就很细了,我们就推进护理、养老、人才培养,一块来做;像欧洲,我们就跟欧洲的大学、医学院推进创新来做;像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传统文化跟我们有很相近的地方,我们就推进拉丁美洲合作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不同洲、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来“一洲一定位”。
      第四个特点,我们把中医药的国际医疗服务做好,外国人到北京能体验到中国中医的国际服务,现在也是我们大力在做的,像朝阳区是全国的试点,亮马河重新开了以后,我们在周边为大使馆开了很多中医药的体验服务。通过这些体验的优质服务,包括广安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化服务来推动。
      总而言之,北京通过利用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利用这些活动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下一步,我们也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突出:一个是突出好跟政府间的合作,中医药合作关键还要跟政府合作,让中医药政府合法、项目化、工程化。第二个要推出人才本地化,现在我们的国际化不是往出输送中医大夫,关键是要在国外培养中医大夫,怎么让中医药人才实现本地化。第三个要把中医药的国际化产业链条建立起来,没有产业支撑中医药国际化也是不可持续的,怎么把中医药的产业,产业链、信息链、数据链建起来,这可能是将来中医药国际化要做的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还是以首善标准向世界讲好中医药的故事。
  • 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黄若刚:为提高传染病的发现能力、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2024年北京市全面部署了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这个平台包括21个子系统,实现了疾控、医疗、教育、公安、民政、交通、气象等多源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共享。
      这个平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汇聚数据,建立共享。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多渠道收集的数据,多部门共享数据资源,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效率,能全面及时地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多部门协同应对传染病疫情。
      二是自动预警,及早干预。平台的自动化预警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多部门数据,初步评估传染病爆发风险,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早期干预和行动争取时间。
      三是科学研判,优化策略。平台为传染病疫情的科学研判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深入数据分析和多模型预测,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多点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我市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还有效推进了资源集约、信息共享和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平台的功能,提高数据分析和预警能力,为保障北京市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 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及公众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刘红梅: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社会、单位、个人一起参与,共同推进。应该说我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目前是在稳步推进,而且我们公众的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是在不断增强的,我们在这个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首先,在我们市级层面整体规划了我们社会急救建设的宏图,在2017年我市颁布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在《条例》就明确了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目标。在2021年,市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首次系统规划了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内容。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7000台,其中地铁、火车站,各类各级学校已经实现了AED全覆盖。AED电子地图也和北京120指挥系统进行了实时联通,已配置的AED和我们培训过的人员在多个公共场合也有了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案例,
      第二个方面,我市系统规范社会急救能力的培训。我们发布了社会急救科普培训教学标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大纲》和《社会面医疗应急指导性文件》《家庭医疗应急物品指导目录》,也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推动急救科普内容首次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本。我们也成立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促进全社会急救培训工作规范的开展。
      第三个方面,持续开展急救科普宣传工作。建立了我们国内首个急救科技馆,并且设立了免费急救开放日、120急救科普大课堂。在单位、学校、社区以及一些高危岗位人群中组织各级各类急救讲座和急救技能培训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像主题活动、节目活动、短视频等线上线下持续广泛地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宣传,使公众在面对突发意外或者伤病的时候,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开展自救和互救,用科普的力量为市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下一步,我市也将不断地健全社会急救体系,持续强化社会急救科普宣传,进一步强化重点公共场所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急救技能培训,继续探索信息化赋能助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关键时刻能出手、愿意出手、敢于出手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急救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