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京 > 专题视频 > 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及公众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

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及公众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

视频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24-09-05 15:48 
分享: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刘红梅: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社会、单位、个人一起参与,共同推进。应该说我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目前是在稳步推进,而且我们公众的社会急救意识和健康素养是在不断增强的,我们在这个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首先,在我们市级层面整体规划了我们社会急救建设的宏图,在2017年我市颁布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在《条例》就明确了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目标。在2021年,市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首次系统规划了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内容。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7000台,其中地铁、火车站,各类各级学校已经实现了AED全覆盖。AED电子地图也和北京120指挥系统进行了实时联通,已配置的AED和我们培训过的人员在多个公共场合也有了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案例,
  第二个方面,我市系统规范社会急救能力的培训。我们发布了社会急救科普培训教学标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大纲》和《社会面医疗应急指导性文件》《家庭医疗应急物品指导目录》,也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清单》,推动急救科普内容首次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本。我们也成立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促进全社会急救培训工作规范的开展。
  第三个方面,持续开展急救科普宣传工作。建立了我们国内首个急救科技馆,并且设立了免费急救开放日、120急救科普大课堂。在单位、学校、社区以及一些高危岗位人群中组织各级各类急救讲座和急救技能培训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像主题活动、节目活动、短视频等线上线下持续广泛地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宣传,使公众在面对突发意外或者伤病的时候,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开展自救和互救,用科普的力量为市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下一步,我市也将不断地健全社会急救体系,持续强化社会急救科普宣传,进一步强化重点公共场所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急救技能培训,继续探索信息化赋能助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关键时刻能出手、愿意出手、敢于出手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急救氛围。
阅读全部

我来说两句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