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桃俗(桃文化)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平谷桃俗,是以平谷区大华山镇为起源、发展并逐渐涵盖全平谷区域并衍生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精神崇信、生活应用、文学艺术等。
据文献所载,平谷桃俗源起于西汉末至东汉初之际,大华山镇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结合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平川,土质松散肥沃,适宜种植桃树和桃文化生态涵养,素有“京东大桃第一镇”之美誉。
平谷桃俗具有很高群众认同和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
西杏园评剧艺术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西杏园评剧艺术,是平谷区王辛庄镇西杏园村的农民表演的评剧艺术。
第一个把评剧带回家乡的是西杏园村村民李文正(1897年—1972年),他幼时于天桥学艺,后同李金顺在东三省演出多年,1949年回乡组建杏园评剧团,经三代发展传承至今。
西杏园评剧艺术传承白派、魏派、马派风格,具有高亢奔放特点,行腔讲究感情韵味,唱腔从容、舒展、轻松、自如。其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平谷调”风格,其白话一律用“平谷腔”。
洙水皮影戏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洙水村皮影戏,源于甘肃兰州,又与唐山皮影戏交融,在吸收唐山影戏演唱特点后发展形成独特演唱色彩。
洙水的皮影戏历经三代传承。演出题材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主题和内容积极向上,传统剧本主要有《五峰会》《花木兰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