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也是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國際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是北京全面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特徵之一。強化提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化水準,有利於將北京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服務高品質發展;有利於增強在京各類創新主體國際協同創新、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推動建設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相關委辦局單位,制訂實施《行動計劃》。
二、主要考慮與思路
(一)堅持國際視野,系統謀劃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
遵循創新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對標國際先進創新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立足北京科技創新基礎和條件,圍繞創新全鏈條佈局開展科技合作,形成差異化合作模式,着力暢通渠道、搭建平臺,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全球範圍高效流動,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全球共創共用。
(二)突出北京特色,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合作路徑。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立足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主動在服務國家科技外交、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工作部署中,擴大科技創新國際“朋友圈”,豐富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擴大民間創新交流與科技合作,深度融入國際創新網路。
(三)增強雙向迴圈,高品質“引進來”高水準“走出去”
以創新合作方式、增強合作效率、深化合作品質為主線,主動對接、積極服務,促進全球創新主體在京集聚,支援用好北京創新資源、全國大市場和應用場景,實現高品質發展。強化服務、拓展渠道,支援北京創新主體擴大“出海”、加速國際創新佈局,面向全球更大範圍配置創新資源、深化創新合作,提升創新成果服務全球能力,推動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四)加強全面統籌,凝集發展共識形成最大提升合力
堅持擴大開放創新服務創新主體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提升創新主體國際化發展水準。強化包括在京國際組織機構、外國商學會、外資研發中心、外資企業等,與本地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合力構建北京高水準創新生態的同等重要作用。
(五)構網路築平臺,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圍繞一條主線-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聚焦提升創新主體國際化水準,着力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網路,提質國際科技合作載體,增強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緊抓北京高標準推進“兩區”建設和中關村示範區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契機,推動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着力形成開放創新政策疊加效應,促進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實現到2027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化水準達到全球一流水準。
三、主要內容
《行動計劃》分為第一部分“總體要求”、第二部分“實施六大行動,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一)第一部分 總體要求
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提出科技創新國際化工作,需堅持的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堅持高品質“引進來”、高水準“走出去”並重,以擴大高水準開放為重心,推動北京科技創新國際化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2.基本原則。提出開展科技創新國際化工作,需堅持的工作原則,即“創新引領,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雙向促進,推動構建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格局”,“市場主導,提升創新主體國際化發展水準”,“深化改革,構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3.發展目標。提出到2027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化水準達到全球一流水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持續完善,人才、技術、資本要素流動活躍度世界領先。政府間、園區間國際科技合作機制不斷豐富,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活力持續增強。參與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達15家,推動開展國際聯合研發項目100項,在京外資研發中心達300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簡稱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2萬件,進入科睿唯安Q1區科技期刊達120本,中關村論壇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顯著增強,科技活動矩陣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新活力。
(二)第二部分 實施六大行動,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
圍繞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一主線,共提出“六大提升行動”“20項重大任務”“68項重點舉措”,從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網路、載體、平臺、合作、生態、活動6大維度,推動全面提升北京開放創新水準。
1.實施國際科技合作網路拓展行動
一是持續豐富完善國際科創交流合作體系。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外交工作,構建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拓寬民間科技交流交往渠道。二是建設“一帶一路”創新合作網路重要樞紐。實施新時代“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佈局創新平臺載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和新型基礎設施。三是加快國際科技組織與機構集聚發展。支援在京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標準組織,鼓勵科技人才在國際科技組織機構兼職、任職,支援外國高校院所來京設立科研機構。
2.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提質行動
一是強化提升“三城一區”國際化承載力。支援“三城一區”依託各自創新和資源優勢,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發、未來産業發展等方面,增強國際化發展能力。二是挖掘分園國際科技合作發展潛能。推動提升中關村各分園創新治理能力,繪製國際産業創新地圖、建立國際産業合作庫,精準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三是深化並擴大國際創新集聚區建設。深化中日、中德園國際創新集聚區建設,支援在綜保區內開展保稅研發、離岸創新,加快朝陽國際創業投資集聚區建設。
3.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行動
一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優化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機制,分類培育國際科技合作功能單元,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關係。二是持續培育跨境技術轉移機構。鼓勵技術轉移機構加快海外佈局,支援跨境技術轉移機構完善國際網路,引導科技孵化器建立國際科技項目“速通”機制。三是推動大科學裝置面向全球開放共用。發揮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的作用,謀劃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逐步構建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開放共用創新生態。四是支援科技園區加強國際合作。圍繞“一帶一路”沿線佈局建設海外科技園區,引導各分園、特色産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園區載體加強與國際科技園區、創新區域,加強創新合作和産業對接,提升國際創新服務效能。
4.創新主體國際合作提升行動
一是圍繞創新全鏈條深化國際協同創新。推動在基礎科學領域國際交流合作。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領域,促進應用技術國際合作。圍繞量子科技等前沿技術領域開展國際聯合研究,培育未來産業。二是促進外資創新主體集聚發展。深化落實外資研發中心繫列政策,推動實現外資研發中心數量、能級雙提升。以“清單化”靶向對接全球知名科技企業,促進來京發展。三是助力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鼓勵科技領軍企優化國際創新佈局,加強産業國際合作。支援創新主體申請外國專利,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支援企業參加全球知名、行業重點展覽展會,逐步放大“以會促商”效應。
5.開放創新生態卓越行動
一是優化提升知識産權環境。支援境外知識産權服務機構等來京開展業務,對接知識産權國際機構,營造國際化知識産權環境,完善知識産權融資、保險服務體系,服務企業“出海”。二是提升人才國際化發展服務水準。支援北京科技人才拓展國際視野,提高國際人才認定與服務保障,提升來京便利性、在京創業可及性,增強國際人才吸引力。三是完善國際化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加快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與國外大型金融機構對接交流,支援科技企業境外上市發展,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國際專項金融服務。四是積極推動政策制度創新與改革。主動對接改革任務,推動國際創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推動更多改革措施向示範區全域推廣實施。
6.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促進行動
一是堅持高水準舉辦中關村論壇。突出中關村論壇國家級、國際化發展,打造全球舉辦、全球參與、全球傳播的高水準開放平臺。二是建設高水準國際科技活動矩陣。以“首善標準”辦好IASP 2025年世界大會,培育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科技交流活動,打造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國際前沿學術高端交流平臺。三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支援創辦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深化開放科學北京實踐,持續提升北京創新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
(三)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從強化組織保障、增強政策引導、加大監督評估和抓好宣傳引導四個方面,明確了行動計劃實施中的有關保障措施。
四、政策亮點
一是系統謀劃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工作路徑。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圍繞服務提升創新主體國際化能力這根主線,從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網路、載體、平臺、生態的維度加強謀劃設計,促交流、強合作,推動創新主體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二是凝聚最廣泛的科技創新國際化發展共識。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服務作用,統籌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關係,進一步凝聚在京高校院所、國際組織與機構、科技園區、創新平臺載體、內外資科技企業,和佈局海外的創新平臺載體、分支機構等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共識,形成推動提升國際化水準的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