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國發〔2024〕247號
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發揮本市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有效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共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商務局,北京市知識産權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7年)》,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中共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北京市商務局
北京市知識産權局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4年12月31日
(此件主動公開)
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7年)
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對北京深化國際協同創新、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為落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有關國際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等要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階段、新任務、新目標,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堅持高品質“引進來”、高水準“走出去”並重,以擴大高水準開放為重心,以優化國際科技合作網路為支撐,以促進創新主體國際化發展為主線,全力實施六大國際化提升行動,推動北京科技創新國際化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拓展合作路徑,完善合作機制,進一步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支援各國科研人員創新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
雙向促進。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提升國際創新承載能力,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拓展國際夥伴關係,推動構建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格局。
市場主導。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提升創新主體國際化發展水準。
深化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營造有利於科技進步、企業發展的環境,加快構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化水準達到全球一流水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持續完善,人才、技術、資本要素流動活躍度世界領先。政府間、園區間國際科技合作機制不斷豐富,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活力持續增強。參與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達15家,推動開展國際聯合研發項目100項,在京外資研發中心達300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簡稱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2萬件,進入科睿唯安Q1區科技期刊達120本,中關村論壇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顯著增強,科技活動矩陣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新活力。
二、實施六大行動,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準
(一)國際科技合作網路拓展行動
1.持續豐富完善國際科創交流合作體系。主動融入國家科技外交工作,促進國際科技交流交往。着力構建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産業合作、科技倫理開放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加大與在京外國使領館溝通力度,深化交流、務實合作。積極對接駐華商協會等組織,拓寬民間科技交流渠道。支援企業在海外建設中關村企業駐海外服務代表處。(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委外辦市政府外辦)
2.建設“一帶一路”創新合作網路重要樞紐。制定實施新時代“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支援各類創新主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創新主體合作設立研發中心、創新中心、海外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平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增強創新資源雙向流動。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水準“走出去”。(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3.加快國際科技組織與機構集聚發展。支援組織和個人在京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或科技創新相關的國際産業與標準組織,鼓勵科技人才在國際科技組織與機構任職、兼職。支援國外知名研究機構、高水準理工類大學在京集聚發展,開展研發活動。支援朝陽區高水準建設全國首個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打造聯繫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紐帶群。(牽頭單位:市科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朝陽區政府)
(二)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提質行動
4.強化提升“三城一區”國際化承載力。支援中關村科學城探索設立國際協同研究項目,開展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高技術研發國際協同創新。支援懷柔科學城依託大科學設置加強國際創新合作,謀劃大科學計劃等全球科技合作項目。支援未來科學城引進多元創新主體,攻關未來科技、發展未來産業,推進“兩谷一園”國際化發展。支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順義)提升高精尖産業能力,增強國際産業資源吸引和承接力,打造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範區。(牽頭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懷柔科學城管委會、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順義區政府)
5.挖掘分園國際科技合作發展潛能。加快深化中關村各分園體制機制改革,引導各分園圍繞自身優勢産業,繪製國際産業創新地圖,建立國際産業合作庫。支援中關村各分園引入專業化國際運營機構,提升園區創新治理能力。發揮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渠道優勢,鼓勵各園區與世界知名園區、創新區域締結“姊妹園”“國際友好園區”等合作關係。(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6.深化並擴大國際創新集聚區建設。支援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中德産業園深化國際創新集聚區建設,優化服務,完善國際化創新支援政策和環境配套。支援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保稅研發、離岸創新。支援朝陽國際創業投資集聚區健全國際化創新創業生態。鼓勵各區基於特色優勢和國際化基礎,深化國際創新合作,探索建設一批國際創新集聚區。(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海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各區政府)
(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行動
7.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優化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機制,分類培育引導,提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帶動各類創新主體與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園區、中介機構等建立並深化合作關係。支援開展國際聯合研發、國際技術轉移轉化、國際科技交流活動,為北京市高精尖産業、未來産業等重點領域高品質發展賦能。(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8.持續培育跨境技術轉移機構。鼓勵在京技術轉移機構加快海外佈局。支援跨境技術轉移機構完善國際技術轉移渠道和網路建設,提升專業化、國際化服務水準。引導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建立國際項目快速入孵、驗證、轉化機制。加快技術交易機構國際化發展,服務創新成果在全球範圍轉化應用。(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
9.推動大科學裝置面向全球開放共用。鼓勵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強化國際創新連結,發揮國家科學中心合作聯盟作用,圍繞大科學裝置運作管理、開放合作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推動構建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開放共用創新生態。支援懷柔科學城設施平臺交流合作,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等主題,舉辦高水準國際科技研討活動。支援組織、個人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10.支援科技園區加強國際合作。圍繞“一帶一路”沿線佈局建設海外科技園區,更好服務當地創新發展,承載中國企業“出海”。引導各分園、特色産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園區載體加強與國際科技園區、創新區域,以聯合共建園區、園區合作等形式,加強創新合作和産業對接,擴大園區國際“朋友圈”,提升國際創新服務效能。(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四)創新主體國際合作提升行動
11.圍繞創新全鏈條深化國際協同創新。支援創新主體對接全球知名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圍繞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科學領域,深度開展學術研討和課題研究。發揮好外籍學者“匯智”項目、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作用,支援外籍優秀科研人員在京開展基礎研究和科研合作。持續開展國際合作中關村獎評選,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支援各類創新主體,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積體電路、醫藥健康、新材料、清潔能源、高端儀器、航空航太等領域,與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企業等開展面向應用的聯合研發。圍繞量子科技、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6G通信、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合成生物製造、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前沿技術領域,設立國際聯合研究計劃,培育發展未來産業。(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
12.促進外資創新主體集聚發展。深化落實北京市支援外資研發中心集聚發展相關政策,實施“外資研發激勵計劃”,推動加快外資研發中心落地,佈局高水準研發創新,着力實現外資研發中心數量、能級雙提升。聚焦醫藥健康、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強對接全球知名科技企業,形成對接服務清單,強化服務配套,促進落地發展。強化北京市外資研發中心“服務管家”機制,促進外資主體集聚發展,更好融入北京創新體系。(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13.助力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鼓勵科技領軍企業聚焦重點國家(地區)和全球供應鏈重要節點區域,佈局分支機構、研發中心,加快醫藥健康、智慧網聯汽車、商業航太等領域産業國際合作。支援創新主體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巴黎公約》等申請外國專利。探索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鼓勵支援企業、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社會組織參與制定重大技術創新産品和服務標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國際標準化活動。支援企業參加全球知名、行業重點展覽展會,在研發合作、技術轉移、項目共建、投資生産等方面達成國際合作。(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知識産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
(五)開放創新生態卓越行動
14.優化提升知識産權環境。支援境外知識産權服務機構、仲裁機構等依法在本市設立機構、開展業務,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産權保護環境。積極對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歐洲專利局、國際商標協會等,支援開展培訓交流,促進業務對接。探索完善知識産權融資模式,深化知識産權保險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保險機構拓展海外知識産權保險等服務。指導和支援各園區開展海外知識産權維權,提升知識産權公共服務能力。(牽頭單位:市知識産權局)
15.提升人才國際化發展服務水準。提高國際化人才引育水準,支援各類人才開展國際創新交流與科技合作,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國際化能力。持續拓展北京市國際職業資格認可目錄、北京市新質生産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完善國際人才認定與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在全市範圍推廣外國人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一口受理、並聯審批”,推動外國人數字身份認證工作,分級推進涉外政務服務場景應用,進一步提升外國企業相關高級管理人員及其家屬來京便利性。持續推動國際人才創業載體、高品質人才社區等建設。(牽頭單位:市人才工作局、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海學中心)
16.完善國際化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化對接國外大型金融機構,建立定期交流溝通機制。支援科技創新型企業在符合監管部門要求的前提下,到境外上市、發債、並購等。鼓勵科技金融與金融科技産業集聚區,與倫敦金融城、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等集聚區,建立定期聯絡機制。支援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結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特點優化金融産品和服務,開發信貸、擔保、供應鏈金融等專項業務。(牽頭單位:市委金融辦、人民銀行北京分行、北京證監局、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投促中心、西城區政府、朝陽區政府、海淀區政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17.深入推動政策制度創新與改革。圍繞營造更加利於國際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環境,結合國家政策調整與優化,主動對接改革任務,積極爭取在京落地。推動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向示範區全域推廣實施,研究謀劃新的先行先試改革任務,持續優化提升開放創新生態。(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六)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促進行動
18.堅持高水準舉辦中關村論壇。堅持高端引領,將中關村論壇打造成為全球創新思想、發展理念的交流平臺,新科技、新産業的首發平臺,國內外新技術、新産品的展覽交易平臺。支援國際組織機構、科技企業等主體,承辦平行論壇、發佈重大成果、展示新成果、參與技術交易和前沿科技大賽,持續擴大海外舉辦平行論壇規模,打造全球舉辦、全球參與、全球傳播的高水準開放平臺。(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19.構建高水準國際科技活動矩陣。堅持“首善標準”,辦好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2025年世界大會。支援高水準舉辦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北京智源大會、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北京論壇、世界機器人大會、中國科幻大會、全球能源轉型大會等活動,培育打造一批高端化、品牌化國際會議活動。持續高標準、高規格舉辦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聚焦腦科學、量子科技、物質科學等前沿領域,打造國際前沿學術高端交流平臺。持續承接辦好中意創新合作周等政府間機制活動,提升科技外交官創新資源對接活動層級。支援創新主體牽頭舉辦、承辦高水準國際會議活動。(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委外辦市政府外辦、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科協)
20.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設立高端國際科技期刊資助計劃,支援高校院所創辦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支援優秀期刊進入國際權威數據庫收錄名錄。支援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創新模式,促進高水準科技期刊回歸自主出版平臺。深化開放科學北京實踐,優化完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放科學平臺”建設,打造集科技論文、儀器設備和軟體平臺等創新要素的整合服務平臺。(牽頭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教委、市科協)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堅持黨對科技創新國際化工作的領導。推動建立市區科技領域國際化工作體系,定期召開推進會,加強工作調度。引入開放多元、廣泛參與的戰略諮詢力量,為北京創新國際化提供專業化決策支撐。
(二)增強政策引導。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政策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力量積極參與。鼓勵各區立足實際情況,在國際化項目空間保障、設備條件供應、軟環境建設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配套支援政策。
(三)加大監督評估。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制訂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分解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明確責任和時間安排。建立行動計劃落地實施跟蹤評估機制,開展監測評估,加強重點任務督促督辦,在中關村分園創新發展綜合評價中,進一步完善對分園國際化水準的評價,確保各項任務取得實效。
(四)積極宣傳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對北京擴大開放創新、提升國際化發展的政策舉措與成效、創新主體國際化發展的創新做法與典型案例,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充分利用國際會議活動、國內外融媒體等渠道,積極開展宣傳推介,營造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