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解讀:《北京市關於新時期推動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日期:2023-09-06 22:15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2023年8月30日,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市教委聯合印發《北京市關於新時期推動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現就《指導意見》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向2023中關村論壇致賀信時強調,北京要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在前沿技術創新、高精尖産業發展方面奮力走在前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大學科技園是緊密依託高校的學科、人才等條件,服務高校資源整合與開放、推動高校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性平臺。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有利於發揮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前沿技術創新、高精尖産業發展,更好的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貫徹落實《科技部 教育部印發〈關於促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等文件精神,推動新時期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特製定本意見。

  二、主要思路和目標

  把握突出改革創新、注重統籌聯動、堅持精準施策、強化市場導向的基本原則,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促進市場化專業化發展為目標,以加強資源配置、要素供給、政策支援為保障,進一步創新大學科技園管理體制、激發發展活力,做優做強創新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開放協同發展等核心功能,促進新時期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大學科技園與高校、所在區的聯繫進一步加強,管理運作機制更加靈活高效,市場化專業化水準顯著提升,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師生開展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以及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到2035年,建成5家左右世界一流大學科技園。

  三、主要內容

  《指導意見》從增勢賦能、能力提升、産業培育、融合發展、開放合作等五個方面,提出19條重點任務。

  一是實施增勢賦能工程,進一步壓緊壓實高校對大學科技園建設的主體責任。鼓勵依託高校將推進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納入總體發展規劃,賦予大學科技園與其核心功能相適應的職責,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賦予大學科技園在人才引進、薪酬激勵、市場經營等方面的自主權,在人員、場地等方面做好支援。

  二是實施能力提升工程,促進大學科技園市場化專業化發展。鼓勵大學科技園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條件的大學科技園可探索引進外部股東。支援大學科技園建設高水準創業導師隊伍。建設金融服務、概念驗證等平臺,以及檢驗檢測、共用實驗室、中試基地等專業平臺。

  三是實施産業培育工程,推動大學科技園成為前沿技術創新和高精尖産業發展的重要源頭。大學科技園要圍繞全市高精尖産業整體佈局方向、高校科研特色與學科優勢等形成産業發展特色。與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優勢學科院係及高水準教師團隊常態化開展對接。建立企業梯度培養體系。

  四是實施融合發展工程,鼓勵各區與高校合作共建大學科技園。鼓勵區校雙方共同制定大學科技園發展規劃、確定主導産業佈局方向、提出企業入駐條件標準,探索建立聯合招商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區探索建立對大學科技園的激勵機制。支援沙河高教園、良鄉高教園建設集中連片的高校科技産業集聚區。

  五是實施開放合作工程,推動大學科技園深度融入創新生態體系。鼓勵大學科技園加強與市場化專業服務機構的業務合作。有條件的大學科技園可通過設立分園、合作運營等方式拓展業務範圍。支援大學科技園與津冀兩地園區開展結對合作。在中關村論壇設立大學科技園相關平行論壇。

  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提出加強協同推進、加大政策支援、開展試點示範3項保障措施。將大學科技園發展建設工作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工作體系,建立部市區校四方協同機制。用好中關村示範區資金支援政策,發揮市級財政資金杠桿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大學科技園支援。支援有基礎、有條件、有意願的高校開展大學科技園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宣傳推廣。

  四、政策亮點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的相關部署。特別是黨的二十大關於統籌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新時期推進大學科技園改革創新發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明確大學科技園發展定位,理順運作機制,提升運營能力,推動大學科技園成為支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平臺。

  二是堅持協同觀念,突出協同聯動發展。建立"區、校、大學科技園、外部創新資源"的協同網路,壓緊壓實依託高校的主體責任,推動大學科技園進入到高校學科建設、科研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主戰場",推動建立區校協同機制,促進大學科技園進一步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引導大學科技園向外部創新資源開放。

  三是聚焦解決大學科技園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引導大學科技園聚焦區域主導産業佈局,建立市場化運營機制,加強專業能力建設,"苦練內功",切實提升服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

  四是堅持以改革破解大學科技園發展難題。推動高校對大學科技園的管理改革,調整對大學科技園的考核評價方式,賦予其經營決策自主權,激發大學科技園發展活力,引導大學科技園自身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引入外部股東、建立市場化引才機制等,推動建立區校協調推進機制,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