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電一樣,北京的公共建築也將有能效等級。近日,市發展改革委和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發佈《建立健全北京市公共建築能效評估方法和制度的工作方案》。根據方案,本市將分領域分階段開展公共建築能效評估工作,對公共建築能效進行分級,等級共分為五級,最低的五級能效公共建築或被納入差別化能源價格制度。
現狀:
公建佔全市總能耗近三成
目前,公共建築能耗佔全市總能耗近三成,是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由於公共建築能效水準參差不齊且難以有效衡量,亟須建立健全能效評估方法和制度。”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進行能效評估的公共建築類型包括:市區兩級黨政機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公共建築;非國有單位的單棟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且公共建築面積超過總建築面積50%的公共建築。
方案披露,公共建築能耗是建築使用過程中的運作能耗,包括由外部輸入、用於維持建築環境(如供熱、供冷、通風、照明等)和各類建築內活動(如辦公、餐飲等)的用能;能源品種包括電力、熱力、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油品等全部建築能源消費品種。
計劃:
公共機構國有企業先行試點
從2013年開始,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將建築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築面積超過總建築面積50%的公共建築納入平臺管理,目前已經納入14499棟公共建築。根據方案,本市將對平臺優化升級,完善建築基礎資訊、建築全能耗等數據,增加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等能源供應單位上傳和查詢分析建築能耗數據的許可權,進一步摸清能耗底數。
在公共建築能效分級上,現階段以商業辦公、公共機構、超市、賓館、黨政機關、中小學、幼兒園等公共建築為主體,充分分析能耗樣本數據,分類型明確單位建築面積能耗約束值和引導值,將公共建築能效等級分為五級,一級能效為最優級。
相關負責人説,本市將分領域分階段開展公共建築能效評估工作,推進公共機構、國有企業所屬公共建築能效評估先行試點,分批推進非國有單位能效評估,逐步拓展公共建築能效評估範圍。
舉措:
評估結果納入國企環保考核
按照計劃,本市力爭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對市級直屬公共機構以及城市副中心區域公共機構的能效評估工作。力爭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市級國有企業能效評估工作,完成對建築能耗管理平台中大型公共建築(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築)全能耗能效評估;力爭在2030年年底前對建築能耗管理平台中公共建築實現應評盡評。
按照方案,本市也將不斷積累數據,條件成熟時將博物館、交通場站等公共建築納入公共建築能效評估管理。
評估分級後,針對不同等級的公共建築將有哪些具體舉措?方案披露,本市將探索公共建築能效分級應用場景和實施公共建築用能強度公示對標制度,探索將五級能效公共建築納入差別化能源價格制度、用能權交易試點範圍。同時,將公共機構建築能效評估結果納入節約型機關、節約型公共機構、綠色學校等評價體系,將國有企業公共建築能效評估結果納入國有企業及負責人生態及環保考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