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17個證明事項首推告知承諾制 承諾不實依法終止辦理 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

日期:2021-02-25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列印
字號:        

  以往,高校生申請修改或變更姓名、出生日期等身份資訊,需要出具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開具的身份資訊變更證明,今後,他可以選擇通過告知承諾的方式來辦理。

  為方便市民辦事,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日前制定印發《全面推行證明告知承諾制實施方案》,將在本市公佈保留的51項證明中最大限度推行告知承諾制辦理方式。第一批告知承諾制證明目錄同時推出,今後,市民開具10個領域的17項證明可以自主選擇開具證明或做出告知承諾。

  與市民日常辦事息息相關

  17項證明涵蓋公安、交通、教育、商務、文物、體育、金融監管、人力社保、民族宗教、公積金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有許多與市民日常辦事息息相關。

  外省市非農業戶口中的無業人員,申請父母投靠子女、夫妻投靠、十八至二十五周歲獨生子女投靠父母進京入戶時,以往需提交的戶籍所在地街道社保部門開具的無業證明,今後可以申請告知承諾制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申請修改或變更姓名、出生日期等身份資訊、學業證書需填寫的個人資訊,以及復核前置學歷身份資訊不一致時,需提交的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開具的身份資訊變更證明,也可以選擇承諾方式而不用出具證明了。

  還有在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在北京購房向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時,需提交的由繳存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開具的異地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以及外國人員申請來華工作許可時,需提交的申請人國籍或居住地警察、安全、法院等部門開具的無犯罪記錄證明,也能適用告知承諾制。

  繁瑣的各類證明曾一度困擾市民。2016年以來,北京全面清理、規範、優化辦理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服務企業、社團、銀行、企業上市等各類證明,5年時間取消了311項證明。

  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到,保留的51項證明中,除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公共安全、金融業審慎監管、生態環境保護,直接關係人身健康、生命財産安全,以及重要涉外等風險較大、糾錯成本較高、損害難以挽回的證明以外,將逐步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各相關部門要明確牽頭機構和責任機構,落實責任到崗到人,確保3月底前公佈實施。

  兩種方式可自主選擇

  此次主要是在保留原有辦理方式的基礎上,增加告知承諾制辦理方式。也就是説,申請人可自主選擇是否採用告知承諾制方式辦理。

  “如果辦事人願意承諾,同時又符合辦理的條件標準,則可以通過告知承諾制辦理;如辦事人不願意,或不符合辦理的條件標準,則仍通過原有方式開具證明。”市政府審改辦相關負責人解釋,需要注意的是,申請人有較嚴重的不良信用記錄或者存在曾作出虛假承諾等情形的,在信用修復前不適用告知承諾制。

  辦理的條件標准將由證明索要單位明確告知,申請人需承諾已經知曉告知的全部內容,且達到相應的條件或標準等,並願意承擔不實承諾的法律責任,以及告知的違諾失信懲戒後果。證明索要單位收到承諾書後,對符合告知承諾條件的,應噹噹場採信,不再索要有關證明並依據書面承諾辦理相關行政事項;對不符合告知承諾條件的,應當告知申請人改由一般程式申辦。

  承諾不實將納入信用記錄

  如何對市民承諾的事項進行事中事後監管?實施方案明確,證明索要單位要針對證明特點等分類確定核查辦法,將承諾人的信用狀況作為確定核查辦法的重要因素,明確核查時間、標準、方式以及是否免予核查。

  而證明開具單位要積極配合索要單位開展核查,提供有力的資訊支撐。可免予核查的,要綜合運用“網際網路+監管”、智慧監管等方式實施日常監管。對在核查或者日常監管中發現承諾不實的,要依法終止辦理、責令限期整改、撤銷行政決定或者予以行政處罰,並納入信用記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下一步,市政府審改辦還將根據法律、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的立改廢情況,持續推行證明告知承諾制及清理規範證明工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