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北京推進休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

日期:2020-06-03 18:00    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分享:
列印
字號:        

  休閒農業橫跨一二三産業、相容生産生活生態、融通城市和鄉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産業形態,在提升農業價值鏈、促進鄉村産業興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拉動城鄉居民消費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作用顯著。目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首都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載體,京郊大地發展休閒農業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與廣大的市場優勢。

  為推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民創業增收,滿足市民休閒需求,提升全市休閒農業發展水準,2020年4月30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印發《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十百千萬”即打造十余條精品線路、創建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提升千余個休閒農業園區、改造近萬家民俗接待戶,《意見》旨在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從供給側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提升北京市休閒農業發展品質與效益,注入農民增收強動力。

  一、《意見》體現休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理念

  1.生態優先,綠色引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發展理念。《意見》深入貫徹這一理念,提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在精品線路建設中突出鄉村景觀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在園區提升中強調産地環境保護、綠色技術使用、産品品質安全,將塑造優美的鄉村環境、打造多樣的生態産品作為休閒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予以重點扶持,推動休閒農業生態化與鄉村生態産業化協同共進。

  2.文化鑄魂,創新發展

  休閒農業同質化、低端化、無特色的重要原因是休閒産品缺少文化內涵。《意見》明確提出“文化鑄魂,創新發展”的原則,立足北京農耕文明,深入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傳承農業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鼓勵産品、包裝、體驗、景觀、環境、服務等方面創意創新,着力打造以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和西山永定河文化為核心的市級跨區域休閒農業精品線路和以山水文化、古禦道文化等為主題的多條區級休閒農業精品線路,重點支援發展一批以文化傳承保護為主題的美麗休閒鄉村、園區和民俗接待戶,推動休閒農業內涵式發展與地域文化傳承發展互促共融。

  二、《意見》明確休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

  1.統籌謀劃,科學佈局

  北京市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局,準確把握“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農情,深刻認識休閒農業與鄉村振興的關係,聯結農業、農村與農民,統籌佈局、科學謀劃。《意見》明確指出,“全面構建覆蓋各區、鄉村、園區與農戶的全要素配套、全方位佈局、多層次提升的休閒農業産業體系”,突破區域限制,以特色資源整體開發、産業發展整體提檔、精品打造整體推進為導向,以休閒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為目標,優化休閒農業發展佈局,明確休閒農業轉型思路,為未來五年北京市休閒農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2.瞄準問題,精準施策

  休閒農業發展類型多樣、經營主體多元,北京市既瞄準當前休閒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共性問題,又針對不同類型業態實施有重點的支援與引導。《意見》指出,精品線路建設要“着力提升沿線配套設施、配套服務體系、田園景觀系統、各休閒農業經營節點品質,形成特色鮮明、品質優良、辨識度高的休閒農業精品線路”,美麗休閒鄉村建設要“突出村莊特色優勢、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倡導良好鄉風民俗、強化鄉村品牌建設”,園區提升圍繞“産業發展、綠色生態、示範帶動”,民俗接待戶改造圍繞“規範經營管理、完善安全設施、美化內外環境、明確主題定位、提升文化內涵、增加休閒體驗,升級成為鄉村民宿”,同時,《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考慮村莊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市政交通、環境容量和産業發展基礎,通過作價回購、統一租賃、農戶入股合作等形式,整合閒置農宅資源,進行自主經營或對外合作,發展鄉村民宿,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鼓勵農戶利用自有合法宅基地,發展鄉村民宿,利用自留地或承包地設計農村勞作體驗、農業生産活動體驗。”

  三、《意見》突出休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路徑

  1.提升産品供給品質

  提升休閒産品品質是休閒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意見》指出,“十百千萬”暢游行動“致力於精心設計吸引人、精細服務留住人、精緻感受打動人,打造溫暖而近距離的休閒農業精品項目,給市民提供‘簡奢’、‘靜奢’、‘野奢’的美好感受。”針對不同類型或主題的休閒農業,《意見》提出了明確的産品提升方向,比如在提升一批以農業文化遺産、非遺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方面,《意見》提出,鼓勵園區“精心設計出一批傳統生態農業和景觀、農副産品加工、農事歌謠、諺語、手工技藝、傳統農耕技術、飼養技術、生産習俗、農節時令等內涵豐富的體驗活動、伴手産品、工藝品,滿足市民農業文化休閒需求”;在提升一批以教育和科普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方面,《意見》提出,鼓勵園區“設計農耕過程參與、農村生活體驗、農業生産操作、農業高科技應用的休閒農業活動,建設具有農作、森林、漁業、天文、環境、科技等多功能的休閒農業園,滿足市民涉農科普教育的需求。”

  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人是提升休閒農業發展品質與效益的根本,尤其對於休閒農業這一新産業新業態,提升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水準更顯重要,因此,必須加大休閒農業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培育新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休閒農業經營模式。《意見》指出,“市級將整合優化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實用人才培訓等資源,開展針對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從業人員多種形式的培訓。各區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鼓勵文化、藝術、科技專業人員發揮優勢,培養引導鼓勵社會人士開展休閒農業創作創業。鼓勵烹飪協會、北京巧娘協會、玩具協會、工藝美術協會等專業社會團體與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園開展共建,全力提升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水準。”

  3.強化配套服務支撐

  休閒農業作為延長農業産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屬性,相關部門必須從發展整個産業層面積極作為,比如對休閒農業的宣傳推薦、休閒農業標準的制定等。《意見》指出,建立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宣傳推介平臺,有效利用電視、報紙、雜誌和微信、微網志、微視頻等各種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各區要在重大節假日前和重要農事節慶節點,積極報送資訊,並有組織、有計劃地推介休閒農業精品線路、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園、民俗接待戶,擴大本市休閒農業影響力,提升知名度。同時,為指導各區科學有序開展“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果與政策實施效應,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制定並印發《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建立較全面的評價體系,指引休閒農業規範化、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的出臺,將有力提振休閒農業從業者信心、推動休閒農業加速升級。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