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商貿、海關、旅游/旅游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財政局
  4. [實施日期] 2020-05-29
  5. [成文日期] 2020-04-30
  6. [發文字號] 京政農發〔2020〕53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0-05-29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0年 第30期(總第666期)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北京市財政局關於印發《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政農發〔2020〕53號

各區農業農村局、各區財政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産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積極發展休閒農業,打造休閒農業精品,推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民創業增收,滿足市民休閒需求,提升本市休閒農業發展水準,特製定《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北京市財政局

2020年4月30日


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産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積極發展休閒農業,打造休閒農業精品,推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民創業增收,滿足市民休閒需求,提升本市休閒農業發展水準,就實施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緊扣首都功能定位,圍繞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休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産業提檔升級,強化服務完善提升,突出産業集群成鏈,致力農戶增收致富,着力打造十余條精品線路、創建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提升千余個休閒農業園區、改造近萬家民俗接待戶(簡稱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全面構建覆蓋各區、鄉村、園區與農戶的全要素配套、全方位佈局、多層次提升的休閒農業産業體系,提高對農戶增收的貢獻率、市民對休閒農業的認知率,實現休閒農業提質增效,推動休閒農業高品質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1.提升品質、高效發展。圍繞本市現代農業發展,結合資源稟賦,運用現代科技、管理要素和服務手段,推動産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提高産業附加值,推進農業與文化、教育、科技、生態、康養的深度融合,走休閒農業高效發展之路。

  2.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立足“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市情農情,依託京郊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內涵和區位優勢,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發展模式,發掘農業新功能,提供特色鮮明、感受舒適的休閒農業産品和體驗。

  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綠色發展,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和産業發展規律,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休閒農業業態,提供綠色優質産品和服務。

  4.文化鑄魂、創新發展。立足本地農耕文明,深入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傳承農業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開展産品、包裝、體驗、景觀、環境、服務等創意創新設計,打造鮮明文化印記,增強産品和服務的藝術創造力、想像力、感染力,提升休閒農業産業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佈局合理、業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十百千萬”發展格局。産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逐年增長,年接待達到40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50億元。業態形式進一步豐富,發掘一批內涵豐富的農耕文化、非遺體驗項目,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休閒農業精品品牌,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休閒農業新農人,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經營規範的休閒農業新業態。從業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實現休閒農業品質效益進一步提升,對農民增收拉動貢獻率進一步增長。

  三、重點任務

  推進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打造十余條休閒農業精品線路、創建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提升千余個休閒農業園、改造近萬家民俗接待戶,推動全市休閒農業走一二三産業融合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致力於精心設計吸引人、精細服務留住人、精緻感受打動人,打造溫暖而近距離的休閒農業精品項目,給市民提供“簡奢”“靜奢”“野奢”的美好感受。

  (一)打造十余條休閒農業精品線路

  以美麗休閒鄉村、傳統村落、生態景觀田、休閒農業園區、民俗接待戶等休閒農業經營節點為依託,合理佈局資源,連點成線,打造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農民創業致富的景觀線路、産業線路和人文線路。着力提升沿線配套設施、配套服務體系、田園景觀系統、各休閒農業經營節點品質,形成特色鮮明、品質優良、辨識度高的休閒農業精品線路,促進線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支援各區申報建設市級和區級休閒農業精品線路,支援延慶等區積極創建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區)。

  1.圍繞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和西山永定河文化三個文化帶,打造市級跨區域休閒農業精品線路。

  打造長城風情線路:落實長城文化帶發展規劃,突出長城文化符號和民族精神引領,發掘整理鮮活文化形態,充分利用長城防禦設施、民間故事、抗敵遺跡,結合當地民間習俗、山地溝壑自然生態景觀,結合線路周邊休閒農業發展,打造全長300余公里的長城風情線路。

  打造西山永定線路:落實西山和永定河文化帶發展規劃,突出歷史文化之源和獨特自然地理條件,充分利用山川交融的生態景觀、傳統村落、“源文化”、流域文化、古商道、紅色文化等資源,結合線路周邊休閒農業發展,打造全長100余公里的西山永定線路。

  打造運河濕地線路:落實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規劃,突出大運河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濕地生態資源、漕運和水利技術遺跡、特色民俗,結合線路周邊休閒農業發展,打造全長100余公里的運河濕地線路。

  2.結合資源稟賦,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精品線路。

  鼓勵各區結合農業文化遺産、非遺傳承、地標産品(地理標識産品、原産地認證、GAP認證)、“一村一品”等特色産業,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精品線路。

  打造以山、泉、水為特色的百泉湯河線路:突出懷柔山水文化特性,從雁棲鎮的雁棲湖、懷北鎮的百泉山、琉璃廟鎮的白河灣到喇叭溝門鄉的白樺林,依託懷山柔水、森林氧吧、萬畝白樺林及眾多休閒農業節點,形成110余公里的百泉湯河線路。

  打造以古禦道文化為特色的京西古道線路:突出門頭溝古禦道文化特色,從琉璃渠村沿永定河到沿河城,依託傳統村落、古商道、古長城、古城、永定河、濕地玫瑰谷、神仙峪和地理標識特産京白梨、大櫻桃、京西白蜜,形成100余公里的京西古道線路。

  打造以園藝觀光體驗為特色的樂享媯川線路:突出延慶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山水資源,從百里山水畫廊到八達嶺長城腳下,依託豐富的山、水、濕地、休閒園區、精品民宿、世園會園區和冰雪資源,連點成線,形成150余公里的樂享媯川線路。

  打造以淺山溝域為特色的舞彩淺山線路:以順義燕山余脈山體為紐帶,依託山體、水系、田園和5色系喬、灌、藤、草複合大地景觀,形成集生態觀光、田園野趣、休閒運動為一體的100余公里舞彩淺山線路。

  打造以桃、梨、杏等果品為特色的桃花仙谷線路:以平谷觀花和果品採摘為主線,依託平谷峪口、劉家店、大華山等鎮22萬畝桃花海和茅山後佛見喜梨、北寨紅杏、西牛峪玉露香梨等地標産品,形成春賞花、夏觀景、秋採摘的100余公里桃花仙谷線路。

  打造以精品農業為特色的幽嵐山谷線路:以房山精品農業為主線,結合天開花海、周口店源文化、紅螺三險、坡峰嶺、醉石林,形成集智慧農業、生態農業、景觀農業於一體的80余公里幽嵐山谷線路。

  打造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特色的三山五園線路:以海淀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特色,依託京西禦稻、玉巴達杏、香山水蜜桃等特色農産品,結合風箏工藝坊等傳統手工藝傳承,形成60余公里的三山五園線路。

  (二)創建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

  結合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百餘個地方特色突出、産業功能多元、鄉村文化濃郁、村容精緻獨特、精神風貌良好的美麗休閒鄉村。

  1.突出村莊特色優勢。優化自然環境,豐富生態資源,突出産業特色,整合農業生産功能與休閒功能,推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以休閒農業産業發展聯農帶農,帶動本地農民創業就業。

  2.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協調吃住行游購娛學等要素,合理配置餐飲、住宿、體驗、康養、文化展示等設施。結合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合理利用閒置資源發展休閒農業。

  3.倡導良好鄉風民俗。鼓勵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傳承發展農耕文明、民俗文化,形成民風淳樸、社會和諧、村民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鄉風。

  4.強化鄉村品牌建設。創建全市知名度、美譽度以及游客滿意度較高的鄉村品牌,依託稀缺資源優勢和鄉土符號,建設休閒農業示範帶動作用強的美麗休閒鄉村,鼓勵發展成為中小學及各類大專院校的培訓實訓基地。

  (三)提升千余個休閒農業園

  圍繞産業發展、綠色生態、示範帶動,鼓勵園區提高科技支撐和經營管理水準,加強産品品質安全檢測,落實標準化生産,科學規範合理安排配套設施建設,開展高效節水、有機、綠色生産、地理標識認證,支援園區聯農帶農,走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之路。提升一批精品觀光采摘、農業文化遺産、非遺文化體驗、教育科普體驗、生態體驗和康養體驗等特色休閒農業園。鼓勵各區創建市級以上星級休閒農業園。

  1.提升一批優質、安全、綠色的採摘園。在規範用地的前提下,鼓勵園區優化種植品種,開展有機、綠色農産品認證,改善生態環境,完善服務設施,通過設計、包裝、製作等豐富創意産品,增加休閒體驗和參與活動,完善園區、合作社、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滿足市民休閒採摘需求,創建市級以上知名品牌。

  2.提升一批以農業文化遺産、非遺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鼓勵園區以農業生産系統為載體,深入挖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心設計出一批傳統生態農業和景觀、農副産品加工、農事歌謠、諺語、手工技藝、傳統農耕技術、飼養技術、生産習俗、農節時令等內涵豐富的體驗活動、伴手産品、工藝品,滿足市民農業文化休閒需求。

  3.提升一批以教育和科普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鼓勵園區依託農業生産、自然生態、農村生活文化,設計農耕過程參與、農村生活體驗、農業生産操作、農業高科技應用的休閒農業活動,建設具有農作、森林、漁業、天文、環境、科技等多功能的休閒農業園,滿足市民涉農科普教育的需求。

  4.提升一批以各類生態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鼓勵園區以生態農業為主題,圍繞京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結合季節性、生長性、活動性、知識性、文化性,設計豐富的生態體驗活動,滿足市民感受自然生態的需求。

  5.提升一批以健康養生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園。鼓勵園區充分挖掘、利用森林、溫泉、濕地等自然資源,積極整合周邊村莊閒置農宅,依託中藥材生産、中醫養生、藥膳體驗、健康養生,豐富和完善休閒農業園區康養功能,滿足市民健康養生需求。

  (四)改造近萬家民俗接待戶

  鼓勵支援民俗接待戶規範經營管理、完善安全設施、美化內外環境、明確主題定位、提升文化內涵、增加休閒體驗,升級成為鄉村民宿。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考慮村莊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市政交通、環境容量和産業發展基礎,通過作價回購、統一租賃、農戶入股合作等形式,整合閒置農宅資源,進行自主經營或對外合作,發展鄉村民宿,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鼓勵農戶利用自有合法宅基地,發展鄉村民宿,利用自留地或承包地設計農村勞作體驗、農業生産活動體驗。

  1.改造一批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接待戶。以京郊豐富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非遺文化為依託,重點圍繞古長城、大西山、大運河文化,結合鄉土風情和民族特色,豐富休閒文化內涵,提升一批特色文化主題鄉村民宿。

  2.改造一批自然景觀為主題的民俗接待戶。以京郊獨特自然景觀為依託,整合自然山水、風景名勝區等資源,精心設計觀光采摘、康養、垂釣、滑雪、溫泉等活動的配套服務,提升一批自然景觀主題鄉村民宿。

  3.改造一批體驗參與為主題的民俗接待戶。以京郊多彩民俗活動為依託,深度發掘傳統雕刻技術和手工工藝傳承,創新生産生活體驗,融入生活美學、設計美學,提升一批鄉土樂趣、鄉村野趣、鄉居雅趣的體驗參與主題鄉村民宿。

  4.改造一批特色餐飲為主題的民俗接待戶。以當地特色餐飲為依託,鼓勵農産品初加工、地産地銷,提升一批鄉土風味濃郁、農家文化淳樸、用餐環境優美的特色餐飲主題鄉村民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引領,優化産業佈局

  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制定《北京市“十四五”休閒農業發展規劃》,確立發展思路,優化産業佈局,統籌休閒農業資源,引導休閒農業規範化、標準化、精品化發展。各區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按照各分區規劃要求,制定本區休閒農業發展規劃,結合本區主導産業佈局及其他産業發展情況,立足主導産業越來越強,其他産業蓬勃發展,形成主導産業引領休閒農業,休閒農業助力主導産業的局面,提升本區整體産業發展水準。

  (二)加大支援力度,強化政策整合

  市級部門要完善休閒農業評價體系,健全運營管理機制,指導各區加強政策統籌,整合現有資金,結合《北京市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對各區的評價情況,確定年度建設任務,加大政策支援,充分發揮支援資金的撬動作用。鼓勵各區配套資金支援休閒農業發展,引入社會資本投入,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休閒農業集聚,提升整體發展水準。各區要加強資金規範使用,研究制定本區促進休閒農業發展的工作方案和資金監管辦法,積極整合休閒農業相關土地政策、金融支援政策,加大支援力度。

  (三)搭建服務平臺,加大宣傳推介

  建立休閒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宣傳推介平臺,有效利用電視、報紙、雜誌和微信、微網志、微視頻等各種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各區要在重大節假日前和重要農事節慶節點,積極報送資訊,並有組織、有計劃地推介休閒農業精品線路、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園、民俗接待戶,擴大本市休閒農業影響力,提升知名度。

  (四)整合各方資源,加強人才支撐

  依託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産業基地,分層、分類開展休閒農業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培訓。市級將整合優化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實用人才培訓等資源,開展針對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從業人員多種形式的培訓。各區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鼓勵文化、藝術、科技專業人員發揮優勢,培養引導鼓勵社會人士開展休閒農業創作創業。鼓勵烹飪協會、北京巧娘協會、玩具協會、工藝美術協會等專業社會團體與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園開展共建,全力提升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水準。

  本意見自發佈之日起實行,持續實施至2025年,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財政局負責解釋。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