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措施》起草背景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低收入農戶7.06萬戶、15.15萬人。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是本市打好三大攻堅戰的一項重點任務,是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2016年以來,全市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及低收入村發展的意見》精神,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快速增長。但本市的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離首善標準還有差距,工作中還存在重視和認識程度不夠,精準幫扶要求落實不到位,一些産業幫扶項目落地慢、見效慢、收益低、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低收入勞動力就業不充分、不穩定,“三保障”水準需要進一步提高,低收入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壓力大等問題。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系列重要講話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對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的決策部署,根據蔡奇書記、陳吉寧市長等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2018年4月21日到懷柔區、密雲區開展低收入農戶幫扶大調研時的講話精神,轉變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明確今後三年的工作目標和措施,推動從單純的“增收”向包括加強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在內的“幫扶”轉變,有效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突出精準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北京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起草了《措施》。
二、《措施》主要內容
《措施》分為四個部分,共計31條具體措施,主要內容如下:
(一)充分認識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
明確提出各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更過硬的作風,堅決打好低收入農戶幫扶攻堅戰。
(二)進一步明確加強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的目標任務
確保“十三五”期間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農民平均水準。到2020年,力爭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低收入勞動力實現就業;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全部納入民政社會救助範圍,實現“應保盡保”;所有低收入農戶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低收入標準線(11160元),低收入村全部消除。到2020年,“三保障”水準進一步提高,確保低收入農戶中沒有一個適齡學生因貧失學輟學,促進低收入農戶家庭全部參加醫療保險,低收入農戶危房問題全部得到有效解決。
(三)進一步完善落實“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措施
1.扶持産業幫扶一批。建立到2020年的低收入産業幫扶項目庫。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民宿、鄉村旅游、分佈式光伏、特色林下經濟等見效快、收益高的産業項目。完善項目與低收入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大對低收入村戶農副産品市場行銷和品牌建設的支援力度。加大科技幫扶力度,建立産業幫扶技術專家組。支援低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
2.促進就業幫扶一批。對低收入勞動力實施精準就業幫扶。加強對低收入農戶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城市公共服務類崗位、農村公益性崗位、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用工優先吸納低收入勞動力就業。開展對低收入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免費培訓。加大職業化培訓力度,引導低收入勞動力進城實現長期穩定就業。
3.山區搬遷幫扶一批。制定年度搬遷計劃,對符合搬遷標準、有搬遷意願、搬遷條件成熟的低收入村戶實施搬遷。
4.生態建設幫扶一批。落實生態林補償政策。研究基本農田保護補貼政策。研究到期後的退耕還林補貼政策。
5.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調整完善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辦法,將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全部納入社會救助範圍,確保“應保盡保”。加強對低收入農戶在校生幫扶力度,確保沒有一個適齡學生因貧失學輟學。鼓勵和支援低收入農戶家庭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接受中高等職業學歷教育。注重發揮各項醫療幫扶政策的疊加效應。加快實現低收入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多渠道解決醫務人員不足問題。探索研究低收入農戶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個人繳費補貼政策。2020年前全部完成低收入農戶危房改造任務,鼓勵在實施危房改造的同時,進行抗震節能改造。
6.社會力量幫扶一批。充分發揮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作用。所有市管國企與低收入重點村實現“一企一村”對接幫扶。所有市屬高校與低收入村實現“一校一村”對接幫扶。中心城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低收入村戶比較集中的遠郊區對接幫扶。
(四)進一步強化組織保障
1.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市級統籌、區負總責的領導機制。區委書記和區長是第一責任人,要當好施工隊長。市級各部門要制定完善幫扶政策舉措,加大幫扶力度。
2.進一步完善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對應“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措施,對村、對戶細緻分類,切實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強化幫扶責任人責任,狠抓幫扶措施的落地。
3.進一步完善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將2018年作為低收入農戶幫扶作風建設年。進一步加強督查巡查和考核評估工作。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4.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保持幫扶任務較重鄉鎮的幹部隊伍穩定,在消除低收入村任務完成之前,鄉鎮黨政正職原則上不得調離。大力整頓低收入村軟弱渙散黨組織。把幫扶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幹部的重要平臺,加強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幹部的培訓和考核管理。
5.進一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