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文件
  1.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2. [发文机构]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3. [联合发文单位] 北京市财政局
  4. [实施日期] 2020-05-29
  5. [成文日期] 2020-04-30
  6. [发文字号] 京政农发〔2020〕53号
  7. [废止日期]
  8. [发布日期] 2020-05-29
  9. [有效性]
  10. [文件来源] 政府公报 2020年 第30期(总第666期)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打印
字号:        

京政农发〔2020〕53号

各区农业农村局、各区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创业增收,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提升本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特制定《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财政局

2020年4月30日


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创业增收,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提升本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就实施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首都功能定位,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服务完善提升,突出产业集群成链,致力农户增收致富,着力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简称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全面构建覆盖各区、乡村、园区与农户的全要素配套、全方位布局、多层次提升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对农户增收的贡献率、市民对休闲农业的认知率,实现休闲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提升品质、高效发展。围绕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资源禀赋,运用现代科技、管理要素和服务手段,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康养的深度融合,走休闲农业高效发展之路。

  2.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依托京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内涵和区位优势,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发展模式,发掘农业新功能,提供特色鲜明、感受舒适的休闲农业产品和体验。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休闲农业业态,提供绿色优质产品和服务。

  4.文化铸魂、创新发展。立足本地农耕文明,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传承农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产品、包装、体验、景观、环境、服务等创意创新设计,打造鲜明文化印记,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十百千万”发展格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逐年增长,年接待达到4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业态形式进一步丰富,发掘一批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非遗体验项目,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休闲农业精品品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休闲农业新农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经营规范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从业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实现休闲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增收拉动贡献率进一步增长。

  三、重点任务

  推进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推动全市休闲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于精心设计吸引人、精细服务留住人、精致感受打动人,打造温暖而近距离的休闲农业精品项目,给市民提供“简奢”“静奢”“野奢”的美好感受。

  (一)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以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村落、生态景观田、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接待户等休闲农业经营节点为依托,合理布局资源,连点成线,打造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农民创业致富的景观线路、产业线路和人文线路。着力提升沿线配套设施、配套服务体系、田园景观系统、各休闲农业经营节点品质,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辨识度高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促进线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支持各区申报建设市级和区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支持延庆等区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区)。

  1.围绕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和西山永定河文化三个文化带,打造市级跨区域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打造长城风情线路:落实长城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长城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引领,发掘整理鲜活文化形态,充分利用长城防御设施、民间故事、抗敌遗迹,结合当地民间习俗、山地沟壑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300余公里的长城风情线路。

  打造西山永定线路:落实西山和永定河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历史文化之源和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山川交融的生态景观、传统村落、“源文化”、流域文化、古商道、红色文化等资源,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100余公里的西山永定线路。

  打造运河湿地线路: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大运河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漕运和水利技术遗迹、特色民俗,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100余公里的运河湿地线路。

  2.结合资源禀赋,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鼓励各区结合农业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地标产品(地理标识产品、原产地认证、GAP认证)、“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打造以山、泉、水为特色的百泉汤河线路:突出怀柔山水文化特性,从雁栖镇的雁栖湖、怀北镇的百泉山、琉璃庙镇的白河湾到喇叭沟门乡的白桦林,依托怀山柔水、森林氧吧、万亩白桦林及众多休闲农业节点,形成110余公里的百泉汤河线路。

  打造以古御道文化为特色的京西古道线路:突出门头沟古御道文化特色,从琉璃渠村沿永定河到沿河城,依托传统村落、古商道、古长城、古城、永定河、湿地玫瑰谷、神仙峪和地理标识特产京白梨、大樱桃、京西白蜜,形成100余公里的京西古道线路。

  打造以园艺观光体验为特色的乐享妫川线路:突出延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从百里山水画廊到八达岭长城脚下,依托丰富的山、水、湿地、休闲园区、精品民宿、世园会园区和冰雪资源,连点成线,形成150余公里的乐享妫川线路。

  打造以浅山沟域为特色的舞彩浅山线路:以顺义燕山余脉山体为纽带,依托山体、水系、田园和5色系乔、灌、藤、草复合大地景观,形成集生态观光、田园野趣、休闲运动为一体的100余公里舞彩浅山线路。

  打造以桃、梨、杏等果品为特色的桃花仙谷线路:以平谷观花和果品采摘为主线,依托平谷峪口、刘家店、大华山等镇22万亩桃花海和茅山后佛见喜梨、北寨红杏、西牛峪玉露香梨等地标产品,形成春赏花、夏观景、秋采摘的100余公里桃花仙谷线路。

  打造以精品农业为特色的幽岚山谷线路:以房山精品农业为主线,结合天开花海、周口店源文化、红螺三险、坡峰岭、醉石林,形成集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于一体的80余公里幽岚山谷线路。

  打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三山五园线路:以海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特色,依托京西御稻、玉巴达杏、香山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结合风筝工艺坊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形成60余公里的三山五园线路。

  (二)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

  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百余个地方特色突出、产业功能多元、乡村文化浓郁、村容精致独特、精神风貌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

  1.突出村庄特色优势。优化自然环境,丰富生态资源,突出产业特色,整合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带动本地农民创业就业。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协调吃住行游购娱学等要素,合理配置餐饮、住宿、体验、康养、文化展示等设施。结合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农业。

  3.倡导良好乡风民俗。鼓励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形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乡风。

  4.强化乡村品牌建设。创建全市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游客满意度较高的乡村品牌,依托稀缺资源优势和乡土符号,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美丽休闲乡村,鼓励发展成为中小学及各类大专院校的培训实训基地。

  (三)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

  围绕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带动,鼓励园区提高科技支撑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标准化生产,科学规范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高效节水、有机、绿色生产、地理标识认证,支持园区联农带农,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提升一批精品观光采摘、农业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体验、教育科普体验、生态体验和康养体验等特色休闲农业园。鼓励各区创建市级以上星级休闲农业园。

  1.提升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的采摘园。在规范用地的前提下,鼓励园区优化种植品种,开展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服务设施,通过设计、包装、制作等丰富创意产品,增加休闲体验和参与活动,完善园区、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满足市民休闲采摘需求,创建市级以上知名品牌。

  2.提升一批以农业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鼓励园区以农业生产系统为载体,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设计出一批传统生态农业和景观、农副产品加工、农事歌谣、谚语、手工技艺、传统农耕技术、饲养技术、生产习俗、农节时令等内涵丰富的体验活动、伴手产品、工艺品,满足市民农业文化休闲需求。

  3.提升一批以教育和科普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鼓励园区依托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设计农耕过程参与、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产操作、农业高科技应用的休闲农业活动,建设具有农作、森林、渔业、天文、环境、科技等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园,满足市民涉农科普教育的需求。

  4.提升一批以各类生态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鼓励园区以生态农业为主题,围绕京郊丰富的动植物生态资源,结合季节性、生长性、活动性、知识性、文化性,设计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满足市民感受自然生态的需求。

  5.提升一批以健康养生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鼓励园区充分挖掘、利用森林、温泉、湿地等自然资源,积极整合周边村庄闲置农宅,依托中药材生产、中医养生、药膳体验、健康养生,丰富和完善休闲农业园区康养功能,满足市民健康养生需求。

  (四)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

  鼓励支持民俗接待户规范经营管理、完善安全设施、美化内外环境、明确主题定位、提升文化内涵、增加休闲体验,升级成为乡村民宿。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考虑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政交通、环境容量和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作价回购、统一租赁、农户入股合作等形式,整合闲置农宅资源,进行自主经营或对外合作,发展乡村民宿,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鼓励农户利用自有合法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利用自留地或承包地设计农村劳作体验、农业生产活动体验。

  1.改造一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以京郊丰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依托,重点围绕古长城、大西山、大运河文化,结合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丰富休闲文化内涵,提升一批特色文化主题乡村民宿。

  2.改造一批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以京郊独特自然景观为依托,整合自然山水、风景名胜区等资源,精心设计观光采摘、康养、垂钓、滑雪、温泉等活动的配套服务,提升一批自然景观主题乡村民宿。

  3.改造一批体验参与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以京郊多彩民俗活动为依托,深度发掘传统雕刻技术和手工工艺传承,创新生产生活体验,融入生活美学、设计美学,提升一批乡土乐趣、乡村野趣、乡居雅趣的体验参与主题乡村民宿。

  4.改造一批特色餐饮为主题的民俗接待户。以当地特色餐饮为依托,鼓励农产品初加工、地产地销,提升一批乡土风味浓郁、农家文化淳朴、用餐环境优美的特色餐饮主题乡村民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制定《北京市“十四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统筹休闲农业资源,引导休闲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各区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按照各分区规划要求,制定本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区主导产业布局及其他产业发展情况,立足主导产业越来越强,其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引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助力主导产业的局面,提升本区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集成

  市级部门要完善休闲农业评价体系,健全运营管理机制,指导各区加强政策统筹,整合现有资金,结合《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对各区的评价情况,确定年度建设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支持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各区配套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休闲农业集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各区要加强资金规范使用,研究制定本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和资金监管办法,积极整合休闲农业相关土地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三)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宣传推介

  建立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宣传推介平台,有效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和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各区要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积极报送信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民俗接待户,扩大本市休闲农业影响力,提升知名度。

  (四)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人才支撑

  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层、分类开展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市级将整合优化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实用人才培训等资源,开展针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从业人员多种形式的培训。各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鼓励文化、艺术、科技专业人员发挥优势,培养引导鼓励社会人士开展休闲农业创作创业。鼓励烹饪协会、北京巧娘协会、玩具协会、工艺美术协会等专业社会团体与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开展共建,全力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行,持续实施至2025年,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分享: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