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文件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其他
  2. [发文机构]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
  3. [联合发文单位]
  4. [实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3-05-07
  6. [发文字号] 密政发〔2013〕22号
  7. [废止日期]
  8. [发布日期] 2013-05-27
  9. [有效性]
  10. [文件来源] 政府公报 年 第期(总第期)

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密云县2013年农业农村工意见的通知

打印
字号:        

密政发〔2013〕2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地区、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委、办、局,各县属机构:

  《密云县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已经县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密云县人民政府

2013年5月7日

密云县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为深入实施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密云、美丽农村”主题,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水源保护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俗旅游,进一步实施“农民增收、农民健康、农民安居”三大工程,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确保一产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5%和11%以上,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环境建设与管理

  (一)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工程。一是在西田各庄、河南寨、巨各庄、穆家峪、十里堡、溪翁庄6个镇完成平原地区造林工程2.5万亩。二是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山区造林1.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三是完成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二期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山区彩叶造林2500亩,公路河道绿化30公里。四是完成40万株义务植树任务。五是整合生态林管护员、防火巡查员和扑火队员等力量,加强平原地区、河道两侧、主要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林木管护,确保造林成活率,营造山水田林路满眼尽绿、处处皆景的效果。六是积极推进园林小城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年内创建园林小城镇2个,市级绿色村庄10个、花园式社区3个、花园式单位20个,县级绿色村庄17个、花园式社区3个、花园式单位30个。

  (二)持续推进水利建设工程。一是完成新城地表水厂、云西再生水厂、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配套管网工程等供排水工程建设相关手续,力争年内开工。二是完成新城再生水厂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年内批复。三是完善运营机制,确保水库一级保护区污水处理全部达标。四是加强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合作,提高全县给排水保障能力和运营水平。五是完成77条河(沟)道清淤清障和9座小水库除险消隐工程,确保安全度汛。六是依托京津风沙源项目和土地出让金项目,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治理5条小流域、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七是建设农业节水灌溉1.3万亩,农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7处。八是加强潮、白河县城段河道维护管理,完成潮、白河景观提升工程前期工作。九是做好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组织协调,完成拆迁、占地补偿等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三)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一是认真履行保水责任,落实垃圾、污水处理等新农村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检查、考核办法,确保密云水库水质安全,实现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二是按照“规划、规整、建设、管理”工作原则,重点做好主要河道、交通干线两侧和民俗村等区域拆除违章建设、规范门头牌匾、清理乱堆乱放工作,营造整洁、有序、自然、宜人的农村环境。

  三是深入推进以太阳能公共浴室、秸秆气化、大型沼气、粪污治理、秸秆禁烧、清洁田园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起来”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循环、低碳示范区。四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六护”队伍进网格,提高管护水平。

  二、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一)加强休闲农业园建设。以巩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创建成果为抓手,建设一批功能全、标准高、示范性强的四星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完成一批休闲农业项目改造提升工程。依托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发展以花卉、中草药为特色的林下经济。结合沟域建设与民俗旅游发展,推进10000亩农业景观园区建设。规范提升现有观光采摘园标准,加强果树管理,提高果品质量,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二)强化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绿色蔬菜、水库鱼、有机果品、蜂蜜等特色产业项目,扩大“三品”基地规模,提升有机鱼、有机果品、有机蜂产品基地建设水平。继续抓好绿色蔬菜基地县建设,实施老旧温室改造,进一步加强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强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着力打造绿色蔬菜、有机水库鱼、有机果品、无公害安全畜禽产品四大基地,培育具有密云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

  (三)加快重点沟域建设。

  一是以古北水镇营业为契机,着力抓好司马台·雾灵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完善酒乡之路发展规划,对现有葡萄种植基地进行提升,推进张裕国际葡萄酒城、波尔多酒庄等项目建设。

  三是优化穆九沟域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希望小镇新民居和天福号农庄、木棉花乡村酒店、凤凰苗圃基地等产业项目建设速度。

  四是启动水库西线、白马关河等沟域规划编制和环境整治工作,奠定发展基础。

  (四)大力推进民俗旅游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密云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理念,大力推进民俗旅游“四化”建设,实现民俗村“五有”、“四统一”,提高接待档次和人均消费水平。

  二是新发展民俗旅游合作社10家、民俗户1000家,年内实现3000民俗户、20000张床位、10000人就业工作目标。

  三是大力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年内接待人次同比增加10%以上,总人次超过700万人次,综合收入提高15%以上。

  (五)推进合作社与涉农企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支持合作社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能力。加大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力度,鼓励涉农企业与合作社紧密合作,实现共赢。推进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移动电商门户平台。

  (六)积极构建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监督检查,完善县、镇、生产基地三级配送体系。

  二是继续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的推动作用。

  三是以生物防控技术为支撑,完善县镇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及检测体系建设。

  四是加大农机和生产设备引进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是强化农业生产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促进产业化进程。

  六是完善农业金融保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应赔尽赔”。创新支农方式,对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三、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重点镇建设。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机遇,全面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编制、报审镇域总体规划和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编制重点镇建设总体发展规划。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大项目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四是抓好项目带动,以重点镇中心区和重点产业主体功能区为核心,加快实施镇区路网、市政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生态环境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六大工程,全面提升重点镇综合承载力和城镇化水平。

  五是夯实保障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移民搬迁、平原造林、小城镇建设基金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政策、资金、人才、制度等长效保障机制。

  (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

  一是年内完成司马台新村绿化美化、河道治理等基础配套工程,组建民俗旅游合作社,完成民俗户培训、服务标准统一等工作,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收入增长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是完成希望小镇一期新民居和五丰设施农业园、万家果园、天福号农庄等产业项目建设任务,为小镇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启动十里堡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前期工作,探索城乡结合部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四是结合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配套齐全、居住安全、产业发展、收入增加的新农村。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建设与管理。稳步推进檀营地区旧村改造搬迁和密云镇河西六村、一街新村、南菜园新村等城中村拆迁改造。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实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和林权制度改革扫尾工作。

  二是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巩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三是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流转土地、山场等资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四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完成非家庭联产承包合同清理规范工作,探索村帐由“双托管”向“三托管”转变。五是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建立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长效监督机制。

  四、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农民健康、农民安居”三大工程

  (一)大力推进农民增收工程。

  一是认真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意见》(京发〔2012〕15号),以就业为重点,积极发挥产业帮扶、社会帮扶等作用,全力做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

  二是着力推进精品林果、绿色养殖和民俗旅游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四是创设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农户就业。

  五是广泛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实现非农就业。

  (二)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继续坚持农民免费体检,确保健康体检率和建档率均达到100%,电子档案管理率达到85%以上。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确保参合率不低于99.89%。建立动态增长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加大各级投入,提高筹资和报销水平,继续推行门诊“四免五减”和住院报销制度。为方便山区群众看病,每周提供不少于3次的巡诊服务。

  (三)深入推进农民安居工程。一是加紧实施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年内完成1000户2500人搬迁任务。二是完成新建翻建3434户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任务,继续开展农村社救对象危旧房改造工作。三是加快北部山区6个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确保汛前投入使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主管工作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切实履行指导、监督责任。相关镇街(地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履行组织、实施责任。

  (二)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项目管理和监督办法,严格按照项目确定、实施、验收等环节标准开展各项工作,确保项目能够促进发展、富裕百姓。

  (三)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支付、使用、效益等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发挥最大效益。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