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发文字号] 京政发〔1980〕94号
  2. [发布日期] 1980-08-27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和市水利局提出的贯彻执行意见的通知

京政发[1980]94号


各郊区、县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现将国务院批转水利部等六个单位《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转发你们。市水利局《关于京郊机井建设的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提出了贯彻国务院这个文件的意见,请你们一并研究贯彻执行。

  几年来,郊区机井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了部分山区社队人畜饮水的困难,经受了今年百年未遇的夏旱的考验,在抗旱斗争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各县、区和市有关局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加强对机井建设的领导。新打机井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搞好规划,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加强对现有机井的管理,抓好配套、挖潜,充分发挥效益,以进一步改善农业的水利条件,提高抗旱能力。


国务院批转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国发〔1980〕76号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

  现将水利部、国家物资总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转发给你们,望参照执行。

  北方地区机井建设,自一九七三年纳入国家计划以来成绩很大,对改变北方地区农业生产面貌,起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在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质量新井的同时,特别要抓好现有机井和其他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配套、挖潜,充分发挥效益,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国务院        

  一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国家农委并


国务院:

  遵照李先念副主席关于机井建设“要总结经验”的批示,我们于今年一月间召开了北方地区机井建设座谈会,对七年来的机井建设进行了检查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设想。现报告如下:


(一)


  国务院确定,从一九七三年起,将开发利用地下水作为改变北方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果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

  一、扩大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北方十七省、市、自治区的机井建设,已成为这一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二百多个县、旗中,有九百多个县、旗打井。七年建成机井二百二十万眼,发展井灌面积一亿一千万亩(其中纯井灌面积八千万亩)。到一九七九年底,井灌面积累计可达一亿七千万亩(其中纯井灌面积一亿二千万亩),占北方地区总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冀、鲁、豫、京均超过半数以上。近几年来,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每年提取地下水四、五百亿立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总水量,这对改变北方地区农业生产面貌,扭转南粮北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冀、鲁、豫、京四省市夏粮,一九七九年比一九七三年增长六成多,井灌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二、改善和开辟了缺水草场,发展了牧区水利。北方地区八十四个牧业县、旗,近四年来有七十九个县、旗装备了打井队,建成供水基本井三千一百多眼,加上其它小型水利设施,改善供水不足草原和开辟无水草原十一万平方公里,发展饲草饲料基地灌溉面积六万一千亩,为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解决了部分地区人畜饮水的困难。在长期缺水的山丘区、牧区、黄土原区和地方病区,通过打深井和建设小型高扬程抽水站,解决了约一千万人、七百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发展了农田灌溉,许多地方结束了“滴水贵如油,年年为水愁”的历史。

  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建设。随着大规模的机井建设,增加了提水动力二千二百多万马力,其中机、电各半,相应的增加了输变电线路,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发展农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的条件。

  在短短七年里,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机井建设。二是由于有关单位的密切协作,从国务院到省、专、县,一般都组成了抗旱打井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计划、水利、农业、机械、财政、物资、地质、交通、电力、商业、供销等部门协调配合,能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充分发扬地方和社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北方地区组成了十多万人的打井专业队,开动一万多台钻机,省、专、县、社办起了不少为打井服务的工厂,还培训了一大批找水、打井、司机手等技术力量。初步匡算,七年中机井建设总造价一百零五亿元,社队自筹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四是国家重点支持,专项拨给打井配套资金二十六亿元,钻机一千五百台,柴油机和电动机二百多万台,深井泵二十多万台,载重汽车和油槽车五千三百辆,空压机二千七百台,柴油发电机组十三万千瓦等,这是加速机井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


  七年来,在机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机井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机井建设,在国家的水利建设中属于小型工程,但从一个生产队来说,却是一项很大的基本建设。它不仅涉及到水文地质条件,还涉及到打井设备和材料、成井工艺、配套设备、群众负担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有的地方认识上有片面性,把打井看成轻而易举的事,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结果层层压任务,弄虚作假,水文地质、设备材料、技术指导、资金筹集、管理工作等跟不上,造成了浪费。

  二、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有的地区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情况下,打了一些干井;有的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盲目打井,规划布局不合理;有的没有严格按照成井工艺和操作规程打井,打了一些病、坏井;有的用代用材料凑合,降低了机井质量。也有的配套设备质量不过关,使机井容易损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三、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地下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有的地方没有按照地下水情况,合理布井,特别是工业用水集中的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一些多年内水位难以恢复的漏斗。这是值得各地严重注意的。

  四、讲究经济效果不够。有的地方单纯追求打井数量,重打井轻配套,重建轻管,“旱时抓一下,不旱又放下”,使一部分机井至今尚未配上机泵设备,有的机井建成多年,尚无井房、井台、井盖。有的土地没有平整,机井无专人管理,没有运行维修制度;有的机泵设备缺乏零配件,不能及时解决。结果,造成一些机井损坏快,效益低,运行成本高。


(三)


  根据中央提出的三年调整时期的要求,水利建设要进一步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方针,今后机井建设拟首先加强管理,搞好配套挖潜,巩固现有成果,充分发挥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新井。打井配套工作要和当前的抗旱斗争紧密结合。

  一、狠抓机井管理。特别是老井灌区,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机井管理上来。北方地区,除个别省外,多的有机井四、五十万眼,少的也有几万眼,这是夺取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现有机井一定要做到层层有人抓,井井有人管,定期检查评比。要继续推广大队统管机井的经验,提倡井池结合,一水多用,并尽可能地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努力降低成本,讲究经济效果,不断扩大效益。

  二、搞好配套挖潜。农区机井,要做到机、泵、房、渠和土地平整五配套;牧区机井要做到机、泵、房、池、槽五配套。要合理调整布局,狠抓病坏井的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地分批搞好渠道防渗,实行小畦灌溉。

  三、建成一批质量高的新井。要根据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的需要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进一步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今后机井建设的重点,应是地面水源不足、地下水源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的山丘区、黄土原区、牧区、沿海地区,以及地方病中高氟水区,应优先照顾。地质部门对这些地区要加强工作。打出水的勘探孔应该成井,为群众所用。所需成井材料,请各省、市、自治区统筹解决。冀、鲁、豫、京、晋南、关中和辽、吉西部等平原地区,现有机井数量不少,特别是机井密度较大的地方,今后主要是打更新井,或对无井队和少井队适当补打一些井。初步设想,今后六年,北方十七省、市、自治区每年建成配套机井十五万至二十万眼(包括更新),其中牧区供水基本井一千三百眼,发展井灌面积八百万到一千万亩。预计到一九八五年底,配套机井总数达到二百七十万眼左右,井灌面积达到二亿二千万亩。

  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浅层水补给条件好,开采容易,造价低,应优先利用。浅层水不足地区和咸水地区,可以适当打一些深井,但要严格控制,逐眼把关,建立设计审批和验收制度。对现有地下水漏斗区,或有可能形成新漏斗区的地方,要控制打深井,并积极拦蓄和截引地面水进行回灌,做到采补结合。

  五、在自流灌区内打机井,要因地制宜,做出规划,区别对待。凡水源有保证的地区,除水田育秧需要外,一般不应再打机井,以免增加国家和群众的负担。水源不足的灌区,特别是盐碱化地区,应有计划开发地下水,提高水源保证率,同时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但要从实际出发,讲求经济效果。


(四)


  为了今后要保质保量地搞好机井建设,更好地发挥实效,会议认为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对机井建设的领导。北方地区机井建设,包括今后逐步更新,是一项比较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并有办事机构和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机井普查,注意发挥效益。各省、市、自治区要争取在今年内开展一次机井普查,查机井现状、查配套、查管理、查效益,针对存在问题,逐井采取措施,做到配套齐全,定机手、定制度、定任务,力求发挥实效。

  三、加强水文地质调查,搞好规划。水利部门和地质部门应继续加强协作。地质部门在不少地方已做了大量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和合理开采意见。水利部门要在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物探等途径,进一步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以便确定机井井位。各省、市、自治区要加强地下水工作的技术力量,搞好规划,提高成井工艺,及时进行技术指导。水利部门和地质部门,要各有侧重地做好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为合理调蓄水资源服务。

  四、整顿打井队,提高成井质量。北方地区县以上打井队一千多个,要根据今后机井建设的需要,本着精干的原则,进行整顿提高。要整顿领导班子、整顿队伍、整顿作风,同时对人员编制、生活劳保待遇等问题,要给以妥善解决。打井队要用经济办法进行管理,奖惩分明,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要开展多种经营,尽可能使打井与制管、修配相结合,做到打、配、修一条龙。要严格把好打孔、下管、填料、洗井、安装五道关,保证成井质量,力求打一眼,成一眼,及时配套,发挥作用。

  五、抓好资金、设备、材料的管理使用工作。国家财政体制改变以后,有关部门对打井配套所需设备要继续给予支持。各地对资金、设备和材料应统一安排,做到钱、物结合,妥善管理使用。对现有设备、材料要认真做好保养、维护,安排给打井用的车辆、机具要管好用好。一些省、区实行打井钱物指标一次下达、分期拨款、择优供应的办法,效果很好,值得推广。要继续坚持“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按照社队经济情况,对困难大的地方多补助,困难小的少补助,不困难的不补助。

  六、加强技术培训。要有计划地培训找水、打井和司机手等技术人员,不断壮大技术队伍。要认真总结各地机井建设中的新经验,研究推广机井建设中的新技术。

  七、各省、市、自治区机械生产部门要根据本省、市、自治区落实的打井计划,经营部门提报的配套需要计划,切实安排好打井机械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井机械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三包”制度。需要外省市区供应的主机和零配件,由农机部安排解决。经营部门要主动访问用户,做好主机及零配件供应和技术服务工作。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北方十七省、市、自治区。

  水利部国家物资总局        

  财政部农业部        

  农机部地质部        

  一九八○年三月十二日    


北京市水利局关于京郊机井建设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


  为贯彻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精神,加强郊区的机井建设和管理,提高灌溉效益,我们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五月召开了京郊机井建设、管理座谈会。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几年来,我市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将开发利用地下水作为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扩大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自北方农业会议以后,我市打井配套速度加快,到一九七二年底,累计打井配套一万六千四百眼,发展井灌面积近二百万亩,在抗旱斗争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国务院确定从一九七三年起将开发利用地下水作为改变北方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后,机井建设速度更快。据统计,一九七九年底全市实有配套机井三万五千多眼(已损坏的除外),井灌面积达三百一十七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百分之六十二。平均年开采地下水十多亿立方米,这对改变我市农业生产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到一九七九年底,共解决人畜饮水五百三十七处,使二十万人、十五万头大牲畜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几年,在山区打岩石深井以后,许多地方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解放了劳动力,发展了生产。平谷县南岔大队,密云县红旗大队,自打井后,不但解决了过去吃水常年要到十几里地外去驮的困难,而且促进了粮食的高产稳产。

  三、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七年来,增加提水动力五十万马力(其中电力的占百分之九十八),提水机械近五万七千台,相应地增加了输变电线路三千六百三十六公里(其中十万伏线路三千三百七十六公里),变压器七十三万六千千伏安,为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化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短短的七年里,机井建设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首先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市、县(区)委、市、县(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其次是市和县(区)的计划、水利、供电、农机、机械、财政、物资、交通、地质、商业、供销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积极为抗旱打井服务。郊区社队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重要因素。初步估算,七年中全市机井建设总造价近二亿元,其中:国家拨款三千万元,社队自筹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


  七年来,由于我们缺乏大规模进行机井建设的经验,机井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机井损坏率高,单井效益低。七年中,损坏机井一万六千多眼(包括一九七二年以前的成井),占总井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单井效益全市平均仅八十八亩,有的还不到四十亩。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成井率低。有些地方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盲目打井,造成一些干孔。有的打井队不按操作规程打井,打了一些病坏井。还有的大队以代用材料凑合,降低了成井的质量。

  二、缺乏统一规划,使部分机井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一种情况是,地上水比较丰富,机井利用率低,管理差,造成损坏。另一种情况是,井的布局不合理。

  三、有的打井队技术水平低,打了一些质量不高的井,使用的时间不长就损坏了。

  四、管理工作跟不上,效益低,成本高。有的重打井,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旱时抓一下,不旱又放下。至今还有许多机井无井房、井台、井池,也无人管理,运行维修无制度,再加上土地不平,渠系不配套,不仅造成机井损坏快,而且效益低、运行成本高。


(三)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今后重点,是抓好机井管理,搞好配套挖潜,巩固现有成果,充分发挥效益。为此:

  一、要加强对机井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把现有的三万五千多眼机井管好用好,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要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的思想,把机井管理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改变有些单位无专人管理的局面。各县(区)水利局、农机局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从市、县(区)到公社、大队,层层设专人管理。县(区)抗旱打井部门要配备一定的技术力量,负责机井建设与管理。公社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机井多的大队由一名负责同志主抓,做好机手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技术培训,抓好机井设施的维修保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井井有人管,定期检查、评比。

  二、搞好配套挖潜。要努力做到机、泵、房、池、渠五配套,狠抓病坏井的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分期分批搞好渠道防渗,实行小畦灌溉。提倡井池结合,一水多用,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扩大效益。

  三、搞好水利区划,合理调配地上、地下水资源。今后机井建设重点,应是地上水源不足、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对人畜饮水困难的山丘和地方病中高氟水地区,应优先照顾。在地上水源有保证的地区,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应再打机井。机井较多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城、近郊区,要严格控制打新井,主要是旧井更新,调整布局,提高单井效益。干旱缺水的山区,可发展一些岩石深井。

  今后再打新井,必须合理规划,对现有机井管理措施不落实的不准打新井;管理好的,又符合打新井条件的,先报设计,经县(区)抗旱打井部门审批后动工。

  四、建立、健全机井管理制度。根据平谷县坚持几年的经验,机井管理制度主要有:(1)机手培训制度。以公社为单位,每年对机手进行一、二次培训。(2)岗位责任制。以大队为单位对机井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定人、定机,专人负责。(3)机泵维修、保养制度。每年七、八月份进行一次小修,为冬灌做准备;春灌前进行一次大修;汛期防止水位上升淹没电机设备,使机泵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4)灌溉用水制度。实行大队统一管理,计划配水,小畦灌溉,专人浇地。

  五、整顿打井管井队伍,提高其思想、业务水平。

  北京市水利局        

  一九八○年七月十日        


分享: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