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发文字号] 京政发〔1980〕89号
  2. [发布日期] 1980-08-23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农业局《关于恢复和发展北京市郊区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京政发[1980]89号


各郊区县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农业局《关于恢复和发展北京市郊区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市农业局关于恢复

和发展北京市郊区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要求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或者稍长一点时间内,基本扫除少年、青年、壮年文盲。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教育部会同农业部、团中央和全国科协,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作了部署。

  北京市郊区农民教育,建国以来曾有很大发展。广大农村办起了民校,有三十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数千名县、社干部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程度分别提高到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对郊区农业建设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教育机构被撤销,业余教育干部队伍被拆散,青、壮年社员中初识字的人大量回生复盲,而且由于农村小学实际上没有完全普及,青少年中又产生了不少的新文盲。

  为贯彻国务院指示,适应郊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现对恢复和发展郊区农民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农民教育地方针任务。

  根据国务院、等安排,区别对待,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依靠群众,加强领导的要求,农民教育要坚持自愿、受益、力所能及的原则,教育的规模、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安排都要根据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来确定。当前要抓紧扫除文盲,大力发展业余初等教育,积极举办业余中等教育,广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整顿提高农民五?七院校,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大多数社队中现有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基本扫除。到一九九○年,通过业余和脱产学习,为社队培养相当数量的中专水平的技术人才。

  (一)抓紧扫除文盲。

  各区县、公社和生产大队要对文盲状况进行摸底普查,与普及小学教育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制订扫除文盲规划,抓紧把现有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基本扫除。

  1、扫盲工作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对青少年文盲和青、壮年基层干部中的文盲、半文盲要尽先扫除,对一般农民壮年中的文盲,既要积极对待;又要实事求是。

  2、普及小学教育,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中提出,“一堵,二扫,三提高”,重点是“堵”,堵就是抓好普及小学教育。对十五岁以下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少年儿童,一般应由当地普通小学“回收”,采取各种学习形式,使他们在语文、数学两科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3、扫除文盲的形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便利群众。过去行之有效的扫盲班、学习组、包教保学、送字上门等办法,都应继续采用。

  4、扫盲对象的年龄是十三岁至四十岁。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比例是,少、青、壮年总数中非文盲达到百分之八十五。扫盲结业标准,能识一千五百个常用字,能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帐,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学习成绩达到结业标准的学员,发给结业证书。

  (二)大力发展业余初等教育。在青、壮年脱盲以后,必须继续巩固提高,使他们在语文、数学两科真正达到小学毕业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文化创造条件。

  (三)积极举办业余中等教育。大力举办业余初中,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举办业余高中,使青年农民在主要课程上达到初中毕业、高中单科结业或毕业程度,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四)广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重点是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及青年农民。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当前以普及为主。

  二、建立和健全农民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充实配备专职干部和教师。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来抓,列入工作议程,一年抓几次,年初抓计划,年终抓总结、检查。各区县农业部门要有专人管农民教育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规定和一九七九年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区县、公社要建立工农教育委员会,由教育、农林、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贫协、知青办等单位组成。各区县人民政府建立工农教育办公室,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干部(行政编制,由区县内部调剂),人员要精干。农民教育专职干部或教师一般一个公社配备一人,负责日常的组织和教学指导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从现有人员中调剂)。专职干部或教师由区县工农教育办公室统一领导管理,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派驻各公社工作。

  公社一级建立农民技术学校,生产大队恢复农民业余学校。

  三、几项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民校教师队伍,是办好民校的重要条件。民校教师,要本着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原则,主要动员在乡知识青年担任。农民业余中学教师和技术教师,除动员在乡知识青年担任外,还可聘请全日制中学教师和四级科技网的科技人员兼任。

  对民校教师要认真选拔,保持相对稳定。区县、公社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交流教学经验。对教学成绩好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民校教师因开会、教学误工的,应通过民主讨论,由生产队酌记工分。

  (二)教材问题。文化课教材,采用教育部统编的工农通用课本;技术课教材,普及性的,由区县农林、科技等部门编选。技术学校用的,由市农科院、农林等部门编写。扫盲教材,由市工农教研室编写。各区县、公社并可编些乡土补充教材。

  (三)教学时间。业余学习一般每周二至三个晚上,全年四十周为宜;脱产、半脱产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习时间应贯彻“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自学,忙后复学”的原则,坚持常年学习。

  (四)房子问题。原有工农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及业余学校的办公地点、校舍等,在文化革命中被其他单位占用或改作别用的,各区县应该统筹安排,统一调剂解决,以保证工作的开展。

  一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分享: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