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办发[1987]7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总公司,各高等院校:
现将《市第三产业办公室关于1987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第三产业网点的意见》和《陈元同志在市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产业办公室关于1987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第三产业网点的意见
近年来,本市第三产业各类网点大幅度增长,截止1986年底,全市累计已达9.9万个,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使“吃饭难”、“住店难”、“修自行车难”、“洗衣、做衣难”等问题,有所缓解。但网点数量与网点配置,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一些新建网点也有待于进一步巩固。1987年,必须继续放宽政策,坚持积极发展,调整补充,巩固提高的方针,在巩固现有网点的基础上,再净增1万个,并使布局逐步合理,行业结构渐趋协调,群众生活诸多不便进一步缓解。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第三产业网点的发展重点
1987年第三产业网点的发展重点是:街道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微利便民事业;企事业单位的第三产业和继续向社会开放单位内部服务设施;旅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第三产业。
1、继续鼓励街道居委会采取自办、联办、合作、协作等多种形式兴办便民服务的小型集体企业,现有网点要根据群众需要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城近郊区要大力提倡发展象海淀区双榆树南里那样的“十不出院”居委会便民网点,使居民基本生活服务半径减到500米以内。郊区村、镇要积极配套发展小百货、小副食、小修理、小理发、小浴池等“五小”服务门、店。
2、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广开门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987年市经委系统再净增第三产业网点1500至2000个,重点搞好纺织、电子、化工商品一条街的建设。市建委、市政管委、市农办等系统,也要作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具体计划,并切实落实。
3、推进单位内部服务设施两面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服务设施,已经对外开放的要继续开放,还没有对外开放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对外开放。
4、在市容、卫生、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下,允许各区、县政府,根据社会需要,在有条件的路口,不影响交通的街道两旁和其它空闲地段,安排一些临时售货亭、摊,把方便购买,活跃经济,美化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5、根据市政府京政发〔1985〕79号文件规定,各区政府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扩大划定几条重点街道或部分街道地段为征收商业用地闲置费范围,推动利用沿街房屋兴办和改建第三产业网点的工作,使一些缺少网点的街道逐步繁华起来。
6、根据需要和可能,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建设或改造几个有罩棚、售货亭、售货柜的,整齐划一、买卖方便、管理规范化的农贸市场。郊区县要在城乡结合地区,多办几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或批发交易市场。在管好现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各区还可以再发展一些自然摊群,办好一两个早市、晚市,以进一步沟通城乡,搞活流通,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7、继续开展横向联合。1987年要大力加强本市各企业之间,各区、县之间以及跨省市、跨地区的联合。要尽可能多引进全国各地风味小吃和名、特、优产品,兴建不同档次的餐馆,繁荣首都市场。
8、大力推动旅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把它们作为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和带头行业,下力量抓出成效。
二、若干政策措施
1、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区、县为主,条块结合,继续贯彻执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以集体、个体为主”,“上下左右内外联”,“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谁办谁有,谁管谁受益”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行合资、合作、专营、兼营等多种形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积极研究解决场地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三产业网点处在“新场地难找,旧场地难保”的困难境地。今后新建地区在规划时要保证第三产业的网点配置;老地区由于市政建设、整顿市容等原因,必须拆撤的第三产业网点,属于重要地区,群众生活必须的,要尽可能就地退建或就近安排新址,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偿。
3、对居委会兴办的微利便民门、店和各类服务项目,企事业单位兴办的第三产业和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在政策上予以优惠,税收上继续给以照顾。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逐步完善和统一管理办法。市、区财政部门要继续安排一定数额的第三产业网点发展周转金和银行贷款贴息金。工商银行、信用社对新开办的网点在流动资金贷款上,要给予方便。物资部门继续根据市三产办汇总所需物资,切块拨给一定数量的“三材”指标。单位内部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后,确实需要增加煤、水、电指标的,由各单位计算出实际需要量,经市煤炭总公司和市、区节水办公室、供电部门核实批准,予以增加。
4、已经兴办的第三产业网点,如需改营、转让、出租或申请停歇业,要按京政发〔1987〕4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应缴纳商业用地闲置费而长期不交的单位,由区政府上报市三产办,经市政府批准,予以严肃处理。
今年,我市第三产业网点的发展任务很重,困难较多,各区、县、各单位一定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加强个体和集体小型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各项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把工作做好,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今年的任务。
陈元同志在北京市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1987年3月3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昌平县召开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请昌平县的同志介绍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希望各区、县政府认真借鉴昌平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发展第三产业工作搞得更好。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建设的“四项指示”和“十条批复”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推动下,近几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是:
1、第三产业网点大大增加。1986年全市净增第三产业网点15147个,超额完成了年初市里下达的净增15000个的任务。其中全民所有制网点净增888个,集体所有制网点净增6876个,个体坐商净增7383个,农(集)贸易市场和自然摊群净增60个。截止1986年底,全市共有第三产业网点99052个,其中国营14324个,占14.4%;集体40687个,占41.1%;个体坐商44041个,占44.5%,城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网点的迅速增加,对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2、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几难”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几年来,本市集中发展了饮食、服务、修理行业的网点。去年新增饭馆1281个,新增旅店387家,床位4.3万张,新增各种修理点1213个,发展了一批微利便民的“几小”网点,如小理发点,服装零活加工、拆洗缝补点,自行车修理点,家用电器维修点等,在居民集中的地区、楼群、胡同和农村的乡、村,初步形成了以“几小”为主的服务网络。
3、新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咨询、信息、金融保险、旅游开发、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开发等新兴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去年净增2262家,累计已有5667家,为新技术开发利用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横向经济联合继续得到发展。1986年城近郊区与外省市联合办第三产业,共吸收资金近2亿元。全市城镇集体饮食企业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联营兴办地方风味餐馆72个,使联营餐馆总数达到150个,引进风味菜肴1000余种。
5、居(村)委会兴办的微利便民服务事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市居委会兴办的各类小型分散的服务网点共净增4526个,占全市各类网点净增数的30.1%。目前,全市3000多个居委会累计兴办第三产业网点9577个;郊区农村村委会共兴办各类小型网点7594个,仅昌平县就办了1000多个,起到了便民的作用,促进了居(村)委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6、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据城近郊7个区的统计,驻区中央、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有内部服务设施7001个,已开放2057个,其中食堂489个,浴室(池)375个,理发室68个,小卖部362个,招待所201个,托儿园所241个,受到群众欢迎。
我市第三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充分发挥区、县的积极性。各区、县领导同志亲自抓,及时解决发展第三产业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市、区(县)财政、税务、工商、规划、物资、市容、交通、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对发展第三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市发展第三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中央的要求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比,同广州、上海比,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同志对在首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满足现状和畏难情绪。二是第三产业网点仍然不足,特别是停歇业问题比较突出,兴办第三产业所需场地也待统筹规划,群众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一些第三产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货源渠道不畅通,经济效益不高。四是各级三产办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够稳定,对第三产业工作帮助指导不够。
二、今年我市发展第三产业总的要求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政策,积极发展,调整补充,在巩固现有网点的基础上,全年再净增10000个。
1、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和重点。按照市委京发〔1985〕1号、京发〔1986〕1号文件精神,继续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以集体、个体为主”,“城市乡村一齐抓”,“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谁办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方针,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生活诸多不便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网络。在城区,继续鼓励支持街道居委会挖掘潜力,积极兴办各种微利便民的第三产业网点,同时抓好已办网点的巩固提高工作;在郊区区县,除抓好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外,要积极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村镇都要建立以“几小”为主,门类齐全的便民网点,使城乡第三产业各类网点,合理配置,形成网络,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要继续鼓励支持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两面服务;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场地,兴办以安置富余人员为主的第三产业网点。
2、各方积极配合,大力扶植。各有关综合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在资金、场地、货源等方面继续给以必要的支持,以利于第三产业健康地发展。
3、进一步加强领导。各区(县)政府、市属局(总公司)要把发展第三产业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认真抓落实。目前已建立起来的区(县)、局(总公司)、街道(乡)第三产业办公室(集体经济办公室)要保持相对稳定,继续发挥作用,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下达的任务,编制计划,制定措施,组织实施,搞好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困难。城近郊区的三产办(集体经济办),还要继续把管理本地区城镇集体经济的工作承担起来。当前,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控制住第三产业网点停歇业的情况。
4、加强行业管理,增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人员较新,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通过加强行业管理,提高第三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经营方向,大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优质服务活动,不断增进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7年我市发展第三产业的任务已经确定,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使我市第三产业工作出现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