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 政策问答 > 吹哨报到
什么是“吹哨报到”?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这种新兴机制,起源于北京平谷区,后经市委的宣传和推广下被北京市各界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对于社区来讲,依照该项机制把好工作准入内容,确保社区的力量运用到针对性强的工作任务中去,以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已经成为北京市各个社区、乡镇在运用“最低政府”这一身份开展各项工作中的最大力气和保障措施。

“吹哨报到”机制实施的范围有多广?涉及哪些方面?

  作为2018年全市“1号改革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在16个区169个街乡开展试点,占总数的51%。目前,北京全市9175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地居住地街乡、社区村“报到”。这支庞大的力量通过公开承诺、建言献策、办实事等方式,在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哪些情况可以“吹哨”?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有效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但是“哨”也不是随便可以吹的,吹哨有三种情况。

  1.老百姓反映突出,街道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哪个部门报到就哪个部门报到。比如社区要建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老旧楼房加装电梯等。

  2.综合执法,如治理背街小巷,拆除违建时,街道没有执法权,需要部门来执法。

  3.应急处置,比如社区管道爆裂,路面塌陷,停水停电等紧急情况,需要专门队伍解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