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进行了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紧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和要求落实到位”。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决策部署,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瞄准深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围绕显著提升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委 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中央文件普遍性、原则性的政策方针转化为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实施意见》分为4个部分、8个方面,共部署24项任务及96项具体措施,为北京市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规划了目标和路径,确立了方向和遵循。
基于对北京市产品、工程和服务三大质量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与精准判断,《实施方案》聚焦十个高精尖产业发展,部署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把落实质量提升行动作为首都减量发展、提质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强调了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等质量发展的时代要素。《实施方案》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特别强调要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对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科技创新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北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2017年我国GDP达到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货物进出口总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但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贸易强国,根源在于科技创新、质量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2017年我国人均GDP为8643美元,在世界人均GDP排行榜上位列第71位,不及排名第一的卢森堡人均GDP的8.2%,尚处于向高收入国家努力跃升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北京市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也是辐射、带动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市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以中关村为例,2017年全年企业实现总收入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总额4670.8亿元,同比增长25.1%;专利申请量7.4万件,获得专利授权4.3万件,同比增长19.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8万件;独角兽企业67家,约占全国一半。可以说,北京市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创新资源,拥有科技创新突破的最大潜能。北京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也把主攻方向瞄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着力解决我国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瓶颈突出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了加快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争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电子、汽车、装备、医药等领域重点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实施“智造100”工程;支持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无人机等高端智能装备研发,提升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医疗器械、新材料的智能制造水平。在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技术创新突破;加快石墨烯、高性能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核心专利;突破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成套技术、集成技术研发,推动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和低成本化;支持利用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升级;推动北京国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
第二,特别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优质产品、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过多聚集于产业链、价值链及创新链低端的问题。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但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新技术、新产品并没有从源头上改变我国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的现状,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潜能还未充分释放。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根源在于,对创新和质量的认识在理论上存在误区,在实践上存在偏差。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科技的单点突破解决的是产品原创问题,只是为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性。新产品通常价格昂贵,质量也不稳定,这就需要着力改进供应链、产业链的质量保证能力,实现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真正释放创新驱动潜能,必须建立集研发创新、加工工艺、产业链质量管理以及性能评价反馈于一体的创新、质量协同管理体系。过去,在创新管理中对质量的忽视,导致许多领域虽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但只是在实验室阶段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当这些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时,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往往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造成在市场应用和供货质量上不稳定。在众多领域,虽然很多产品采用的新技术与国外相近,性能和功能也基本类似,但在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工艺上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不高。比如,在流量仪表行业,虽然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是两个普遍存在的共性质量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流量仪表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可信程度。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技术前沿,加强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研发,为新产业孕育创造条件,又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成果推广运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为新产业成长壮大夯实基础。《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北京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依托科技创新打造优质产品,培育科技创新质量竞争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双轮驱动产业质量升级。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完善标准化激励政策,支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推动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着力打造“中关村标准”品牌;完善中关村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在京筹建领域性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组织推动企业、产业联盟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搭建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桥梁;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开展执行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比对分析,引导企业实施先进标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此外,在依托科技创新打造优质产品方面,《实施方案》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应用高技术成果打造高品质产品,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质量竞争优势;整合工业、文化、科技等领域优势设计资源,搭建工业设计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广新设计工艺;鼓励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围绕项目的发现、孵化和推广,搭建多种形式的高精尖产品投资互动与对接服务平台,发展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匹配、高效协同;推动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重点在“三城一区”转化落地,提高转化质量和效率。
第三,特别强调要夯实质量提升基础,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培育科技创新质量竞争优势。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坚实的质量基础支撑。《实施方案》从标准化、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应用高技术成果打造高品质产品,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质量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一是夯实标准化、计量及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实施方案》要求完善首都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工作统筹机制,做好地方标准全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推进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北京)、国家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建立、升级一批首都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联盟,筹建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区;推广“互联网+质量服务”,促进质量技术、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社会共享。
二是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广国家和市级质量奖励获奖组织、质量标杆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模式;加强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并进行试点推广;引导企业从源头控制质量水平,提高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重点推动企业学习应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开发建设首都质量提升在线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北京市各级各类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北京老字号、商标、地理标志等品牌资源优势,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打造更多金字招牌;开展“中国品牌日”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北京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加强对名优品牌企业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支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蒋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