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措施》起草背景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7.06万户、15.15万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是本市打好三大攻坚战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16年以来,全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精神,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本市的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离首善标准还有差距,工作中还存在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精准帮扶要求落实不到位,一些产业帮扶项目落地慢、见效慢、收益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低收入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三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压力大等问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等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2018年4月21日到怀柔区、密云区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大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转变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和措施,推动从单纯的“增收”向包括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在内的“帮扶”转变,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精准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起草了《措施》。
二、《措施》主要内容
《措施》分为四个部分,共计31条具体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充分认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明确提出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更过硬的作风,坚决打好低收入农户帮扶攻坚战。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
确保“十三五”期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农民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劳动力实现就业;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民政社会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所有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低收入标准线(11160元),低收入村全部消除。到2020年,“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低收入农户中没有一个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全部参加医疗保险,低收入农户危房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三)进一步完善落实“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
1.扶持产业帮扶一批。建立到2020年的低收入产业帮扶项目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民宿、乡村旅游、分布式光伏、特色林下经济等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项目。完善项目与低收入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低收入村户农副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建立产业帮扶技术专家组。支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
2.促进就业帮扶一批。对低收入劳动力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农村公益性岗位、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用工优先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开展对低收入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免费培训。加大职业化培训力度,引导低收入劳动力进城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3.山区搬迁帮扶一批。制定年度搬迁计划,对符合搬迁标准、有搬迁意愿、搬迁条件成熟的低收入村户实施搬迁。
4.生态建设帮扶一批。落实生态林补偿政策。研究基本农田保护补贴政策。研究到期后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调整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在校生帮扶力度,确保没有一个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鼓励和支持低收入农户家庭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注重发挥各项医疗帮扶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实现低收入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多渠道解决医务人员不足问题。探索研究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贴政策。2020年前全部完成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任务,鼓励在实施危房改造的同时,进行抗震节能改造。
6.社会力量帮扶一批。充分发挥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所有市管国企与低收入重点村实现“一企一村”对接帮扶。所有市属高校与低收入村实现“一校一村”对接帮扶。中心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低收入村户比较集中的远郊区对接帮扶。
(四)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1.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市级统筹、区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区委书记和区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当好施工队长。市级各部门要制定完善帮扶政策举措,加大帮扶力度。
2.进一步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对应“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对村、对户细致分类,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强化帮扶责任人责任,狠抓帮扶措施的落地。
3.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将2018年作为低收入农户帮扶作风建设年。进一步加强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工作。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4.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帮扶任务较重乡镇的干部队伍稳定,在消除低收入村任务完成之前,乡镇党政正职原则上不得调离。大力整顿低收入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把帮扶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加强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的培训和考核管理。
5.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