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建设

日期:2017-12-22 16:34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打印
字号:        

  2017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并在东西城启动10个试点项目。未来,这一工程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一、四大方面提升公共空间

  试点工作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居民实际需求,结合区位现状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公共设施、提升景观绿化、优化市政交通、彰显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实用性、美观性、文化性,着力打造人本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智慧空间,将主要统筹做好四个方面:

  让生活更舒适更便利。坚持以人为本、公益优先,统筹利用存量与增量空间资源,进一步拓展各类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合理增加停车、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宣传栏等小微便民设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便利。

  让环境更宜人体验更丰富。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立体增绿等方式实施多元增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增设一批兼具艺术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体验。

  让公共空间利用率更高。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

  找得到老北京记忆。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保护好历史风貌的同时,鼓励历史街区及建筑有机更新和公共性使用,让公共空间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品位的城市橱窗,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找得到老北京记忆。

  二、广泛开展居民需求调查

  示范工程聚焦市民需求。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用小而美的改造为居民带来身边的获得感。

  方案设计团队、北京工业大学课题组专家介绍,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居民需求调查,通过查阅档案和实地踏勘等方式,对公共空间历史文脉、空间形态、现状问题等进行了充分调研。2017年3月开始,从近30个项目踏勘调查到最终确定10个项目,每个项目共对居民进行了6轮需求调查,形成概念设计方案。

  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试点项目全面落实各层级规划及城市、街区设计导则对公共空间的控制和引导要求,整体规划、精心设计,与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为了支持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北京市还简化和优化项目审批手续,项目投资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

  目前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东城区胡家园小区项目、西城区南新华街项目实施方案已于近期获批,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拟安排资金约6000万元。

  三、改造提升将面向更多区域

  这10个项目是从东西城上报的街区项目中,综合考虑基层诉求、工作基础,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最终确定的。待本轮试点总结经验后,改造提升工程将逐步向有条件的其他老城区拓展。

  今后,将持续开展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征集工作,不对项目数量进行限制,凡纳入试点范围的都简化优化审批手续,并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支持改造的项目,将在更多城区实施。

  市民对街道、小区环境有改善需求,可以向社区、街道办反映,由街道办汇总需求,向发改部门提出申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