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主动表明身份
■未经合法性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重大执法决定
■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六类行政执法行为中推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
《方案》确定在天津市、河北省、安徽省、甘肃省、国土资源部以及呼和浩特市等32个地方和部门开展试点。各试点地方和部门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六类行政执法行为中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方案》指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要求,试点单位要依法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主动表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试点单位应当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记录并归档,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试点单位作出重大执法决定之前,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核,未经合法性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方案》要求,建立由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组成的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指导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要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改革任务相结合,统筹协调推进,着力解决执法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试点工作要与开展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相结合,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不断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负责组织实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试点单位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有关部门要做好试点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交流、通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表示,地方人民政府试点的,其所属的所有行政执法主体均为试点单位;国务院部门试点的,由其自行确定具体试点单位;地方人民政府部门试点的,该政府部门为试点单位。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的精神,明确各试点地方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上述六类行政执法行为中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开展试点。
《方案》要求,开展试点工作要按照依法有序、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积极稳妥实施,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一是执法公示制度重在打造阳光政府。各试点单位要及时主动公开执法信息,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本系统的执法信息公示平台与地方统一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在规范执法程序。各试点单位要逐步扩大执法音像记录的适用范围,对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财产权益的执法活动,实现全过程记录。要加强执法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发挥执法大数据在政府决策、行政管理、优化服务、监督权力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重在保证合法行政。各试点单位要确保每项重大执法决定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守住法律底线。要加强法制审核能力建设,切实保证行政执法决定严格依法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