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规范性文件
  1.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2. [发文机构]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3. [联合发文单位]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
  4. [实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1-12-30
  6. [发文字号] 京粮发〔2021〕50号
  7. [废止日期]
  8. [发布日期] 2021-12-30
  9. [有效性]
  10. [文件来源] 政府公报 2022年 第21期(总第753期)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商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号:        

京粮发〔2021〕50号

各区商务局(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皇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切实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编制了《北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十四五”发展规划》,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商务局    

2021年12月30日  


北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录.jpg

  “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切实推进与商务工作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北京物流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疫情考验,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保障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本市粮食市场保持繁荣稳定,储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持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健发展,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粮食科技、人才、文化建设逐步加强。

  ——粮食市场保持繁荣稳定。“十三五”期间,产销合作持续深化,依托大型涉粮企业建成自有产权的外埠粮源基地19个,总仓容90多万吨,建成非自有产权外埠粮源基地290个,一手粮源可控量超过300万吨,粮源掌控能力有效提升。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粮油市级储备年均交易量100万吨,较“十二五”增加3.67%。重大活动粮食总供应量超过130万吨,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利用“郊区收购转储”政策转储粮食17万吨,完成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7.6万吨,切实保护种粮农民根本利益。

  ——储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出台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措施,构建政策制度新框架。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切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要求。完善市储备粮管理制度,推行《粮食仓库仓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推行“包仓制”和5S管理,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100%。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有效规避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化的重要商品和应急物资统计管理机制,物资储备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应急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建成由174个监测点组成的覆盖全市域的三级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包含32家应急加工企业、47家应急配送中心和900多个应急投放网点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原粮及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6个月和60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储备规模达到10—15天的正常消费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品粮储备规模提升至39天的正常消费量。市、区两级物资储备规模分别达到满足18万人、3万人的要求。

  ——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持续优化。按照“一环两港三线多节点”总体布局,以六环路和京沪、京港澳、京哈三条高速公路为基本框架,以天津港和黄骅港为重要枢纽,统筹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节点。通过实施重点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新增仓容101万吨。“十三五”末全市粮食完好仓容565.5万吨,较“十二五”同期增加18.3%。

  ——粮食产业经济稳健发展。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出台优化粮食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北京好粮油”公共品牌,推选“中国好粮油”。结合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农产品零售网点体系、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等,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加优质绿色粮油产品供给。

  ——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对7大事项185项涉粮政务服务申报材料进行精简,精简率76.5%,政务服务时限压缩率68.68%。加强“互联网+监管”,全面落实承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76家粮食承储企业享受部分税种免税。推进粮食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粮食流通执法督查。

  ——粮食科技、人才、文化建设逐步加强。举办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开展涉粮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以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等为契机,深入推进粮食科普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首都粮食博物馆等12家单位被命名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服贸会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国内外粮食企业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首都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外部传导性风险压力增大,但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的机遇期随之到来;从内部环境看,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北京作为粮食主销区,粮食消费依赖外部调入的状况长期存在,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要在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以首善标准不断推进首都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以“抓粮源稳市场保供应、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以保障首都粮食安全为底线,聚焦突出矛盾、重大问题和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强化供应链的韧性。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运行机制,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及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推动粮食产业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快推进传统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协同高效、统筹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各部门沟通协作,加强与多元化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密切协作,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构建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总体发展目标为:围绕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坚持新发展理念,完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粮油仓储物流体系、粮食产业经济体系、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保障粮源供应。到2025年末,一手粮源掌控量占全市消费量的70%。

  ——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到2025年末,市域内成品粮加工能力占全市口粮消费比达到50%以上,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不少于6000吨/天。

  ——构建绿色智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按照疏整促整体要求,加快形成与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到2025年末,全市各类粮食企业完好仓容不低于565万吨。

  ——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储备粮管理、地方应急保障管理和执法监管制度体系,提升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制度保障水平。

  ——构建高效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创新储备管理模式,实现物资储备管理精准化、储备保障协同化,全面提升物资储备效能。到2025年末,建设1个市级救灾物资中心库。

  到2035年,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基本实现粮源基地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粮食和物资安全保障协同化,储备管理精细化、成品粮储备集约高效化,粮食产业高端化,粮食物流与商务物流融合化,首都粮食安全服务保障能力更加高质高效。

第四节 发展布局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顺应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战略总体要求和本市粮食供应保障需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进一步优化“一环两港三线多节点”的粮食供应保障布局思路。

  ——粮食流通发展布局。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围内优化升级粮食供应网点,加快粮食仓储加工功能退出,完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配送体系;培育平原地区新城的粮食安全保障供应服务能力,优化布局仓储库点,支持粮食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布局新型物流基地、应急加工基地、综合保障基地,提升成品粮供应能力;优化生态涵养区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布局重点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为平原地区新城提供相应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粮食仓储物流布局。重点沿一环(六环路)和三线(京沪、京港澳、京哈)等公路通道布局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节点。完善国内粮源通道和海上运输通道,支持企业在主产区建设外埠粮源基地,支持企业依托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建设进口粮食的仓储、加工、物流节点。

  ——粮食应急保障布局。以粮食综合保障中心为龙头,以粮食仓储库点为依托,完善“环六环1小时生活保障圈”;依托“京津冀3小时应急保障圈”和“环渤海6小时应急响应圈”,粮油产品实现天津、河北地区3小时进京,山东、河南地区6小时进京,东北、华中等地24小时进京的应急保障布局。

第三章 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

第一节 优化市储备粮品种结构布局

  坚持“市域内为主,市域外为辅”原则,在确保本市粮食安全和调控需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粮源筹措、仓储设施、加工能力、物流条件等情况,建立一定数量的跨省异地储备。在津、冀区域内可统筹考虑安排地方储备储存,增加异地储备比例。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以可转化口粮粮食品种为主,适当兼顾饲料用粮。其中,小麦、稻谷口粮粮食品种(含成品粮)储备数量比例不低于储备粮总量的70%。

第二节 构建稳固可靠粮食产销链

  坚持把“抓粮源”作为首要任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粮源组织和运输衔接,拓宽粮源供应渠道,稳定市场粮源供给。继续实施“郊区收购转储”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郊区粮食收购市场。适时、适量组织粮油进口,调剂市场粮油品种供求。全面提升“一手粮源”的掌控能力,预期“一手粮源”掌控量可占全市消费量的70%,确保从粮食主产区到销售终端网点的供应链路畅通、安全、可靠。

第三节 深化粮食产销合作

  完善“丰歉保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不断探索创新产销合作形式,提升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其他市场主体发展,形成一批跨区域、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促进粮食跨区域产业化经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产销合作格局。

第四节 优化外埠粮源基地建设

  支持粮源基地发展建设,持续优化粮源基地布局,支持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建设衔接产销、保障有力的外埠粮源基地,在京津冀布局建设粮食物流及深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参与产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粮食收储、加工和贸易经营。

表2:粮源基地发展重点.jpg

第五节 推进京津冀粮食产业对接

  深入推进京津冀粮食合作对接,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在本市重点产业承载区及京津冀范围内布局,健全产业转移等合作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高质量、跨区域、全产业链的京津冀粮食产业集群,加强顶层设计,发挥互补优势,切实发挥项目支撑、创新驱动作用,共同保障京畿地区粮食安全。

第四章 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第一节 推进储备粮精细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储备粮联动机制和轮换吞吐协调机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市储备粮油费用补贴标准调整机制。推进储备粮精细化管理,通过专业化、数据化、信息化等手段,达到落实责任、提升管理水平的目标,储备粮宜存率稳定在100%。严格执行政府储备粮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检验监测制度,把好粮食入库、储存、运输环节的质量关,健全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第二节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政策研究和应急状况预判,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指导应急成品粮油仓储能力建设和应急加工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粮源应急补充渠道,优化布局粮食应急网点,构建应急投放、粮源筹集两条粮食应急响应路线。到“十四五”末,市域内成品粮加工能力占全市口粮消费比由目前的41.58%提升至50%以上,保障应急状态下居民口粮消费有效供应。

专项1: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专项.jpg

第三节 粮油市场监测预警与统计

  完善首都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优化价格监测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健全预警机制,强化市场动态分析研判,全面提升监测预警协同联动水平。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指导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报送统计报表的义务。

第五章 构建绿色智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第一节 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按照疏整促整体要求,加快形成与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以南麦北稻的粮食基本流向为指引,重点加强环六环路综合保障中心建设,加大国有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力度,为全市粮食市场供应提供保障。

第二节 推广绿色智能储粮技术

  对国有粮食仓储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提升清理净粮能力,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注重成本效益,到“十四五”末,实现政府储备粮食品种绿色仓储全覆盖,低温准低温仓容达到200万吨。

专项2、3.jpg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和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北京市粮食流通数字资源中心、智能决策中心,实时提供及时、准确、专业的决策依据,政府储备承储库点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

专项4:信息化建设专项.jpg

第六章 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

第一节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推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统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食机械装备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六大提升行动”,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点。

第二节 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大型涉粮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专业型企业为支柱,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粮食产业格局。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实现优质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推动粮食产业与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健康养生等要素融合,更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第三节 优化粮食市场供应网络

  完善以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粮食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供应保障中心为重点依托,以粮油批发市场为关键节点,社区商业设施为终端的粮食供应体系。通过积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加快主食产业化建设,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

第四节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管理

  积极推进粮油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好粮油”产品追溯试点,实现对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信息的快速追查,强化各环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达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覆盖面达100%。

专项5: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专项.jpg

第五节 加强优质粮油品牌建设

  对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北京好粮油”公共品牌,鼓励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北京特色的优质粮油产品,通过强化标准引领、维护品牌信誉、加强品牌宣传营销等举措,发挥首都粮油品牌特色优势,更好满足市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专项6: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专项.jpg

第六节 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

  推动节粮减损与提质增效、营养健康、产业升级相结合,强化粮食产后各环节损失控制,减少粮食收购、清理烘干、仓储物流、加工利用、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粮食损耗浪费。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利用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发挥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创新宣传形式,倡导健康文明消费方式。

  

专项7: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专项.jpg

第七章 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体系

  修订完善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规范地方储备粮收储、轮换、销售、动用、资金、质量安全管理等环节的操作流程。研究制定成品粮管理、绿色仓储技术应用及储备粮质量管控等制度规范。持续推进储备粮仓储标准制定。完善市级储备资金和实物统一管理体制,督促指导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健全政府储备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储备承储库点管理,完善政府储备轮换机制,严格储备质量管控制度,建立粮食储备联动机制。

第二节 完善地方应急保障管理制度体系

  研究制定加强地方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制度及支持政策,健全市、区分级负责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市储备粮动用方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培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购销、调运、储存、加工、供应各环节有序衔接。

第三节 完善执法监管制度体系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督查联动响应和协助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建立粮食执法监管对象大数据库,推进实施粮食流通领域非现场监管。发挥“12325”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热线作用。完善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发挥粮食安全区长责任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开展对市储备粮承储企业管理和政策执行情况的年度考核,提高监管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第八章 构建高效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第一节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物资储备管理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横向协同和统筹管理,优化物资投放流程,推动构建全市统一调配、就近支援的高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救灾物资调拨机制,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监管机制,出台救灾物资管理地方标准。深化京津冀协作,建立京津冀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3+3”联席会议,研究救灾物资共用共享、协同保障模式,加强“三地”应急救灾物资协同,通过签订协议、预案对接、信息互通、技术互联、资源整合等方式深入合作交流,实现“一地物资、三地共用”,进一步提升物资储备效能。

第二节 创新储备管理模式

  坚持以“按需储备”为导向,定期开展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会同应急管理部门优化调整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保持合理储备库存总量,丰富救灾物资储备品种,适当满足受灾群众差异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物资储备,进一步完善政府储备。探索建立救灾物资储备质量更新常态化轮换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定期质量检测、评估机制,实现救灾储备物资及时更新,确保质量良好,最大限度发挥物资存储效能。

第三节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联合演练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应急调运演练,提高多部门协同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与仓储企业、物流企业、物资生产企业长期战略合作,提升救灾物资应急水平。加大公共应急宣传力度,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探索中央、市、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区域合作新模式,构建中央和北京市应急救灾物资会商协作、市级和区级物资统筹调用的工作机制,加强储备防风险跨区域协同保障。

第四节 加强重要商品储备监督与指导

  依托本市重要商品储备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配合重要商品统筹部门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在保供稳价、灾害处置时,协助各储备管理部门做好应对工作。推进重要商品和应急物资统计工作常态化,逐步将全市各级储备物资纳入统计管理,实现全市物资储备情况明、底数清。

第五节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布局科学、规模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原则,采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包括库房、管理用房、露天场地等配套设施设备齐全的物资储备库房。依托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智慧监管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全周期、全封闭、可追溯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分平台建设,建设全市救灾储备物资数据库,实现储备数据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定时更新、共享互通。

专项8: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jpg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在同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合力推进规划实施。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政企沟通、信息收集、技术应用、标准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加强依法治理

  坚持依法管粮,加快完善粮食法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法治机关建设,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依法治粮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粮食流通法治化水平,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创新服务方式。

第三节 做好规划衔接

  做好本规划与国家规划、本市规划纲要、专项规划、企业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市、区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监测分析和调整修订,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

  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新技术应用。激发各类生产流通主体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五节 强化人才支撑

  加大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升级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培养选拔粮食和物资储备高水平人才,支持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广泛开展“粮工巧匠”和先进典型的培树工作,打造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节 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粮食企业负担促进发展。加大政府储备财政补贴资金保障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拓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粮食行业和物资储备投入长效机制。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