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时期是就业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就业困难挑战比较大的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9月26日上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面对复杂形势,国家因时因势出台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王晓萍这样评价五年来的就业成效。
“十四五”时期,国家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帮助企业稳定岗位、激励扩岗吸纳就业,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
在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技能提升与职业创新成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抓手。人社部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这些新职业覆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行业,催生大量适配产业发展的新就业岗位。例如,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帮助平台数字人提高应答准确率,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职业,均是产业快速发展催生的就业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十四五”也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参保率从91%提高到95%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6亿、3.02亿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2900多万、3400多万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基金累计结余9.81万亿元,基金支撑能力稳中有升。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社保基金实现了保值增值。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6万亿元,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年均投资收益率5.15%;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7.56万亿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4.0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基金投资收益额超过7560亿元;作为长期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为3.22万亿元,自2000年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7.55%。此外还有中央层面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及现金收益2.26万亿元,这些资金都将为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的保障需求,我国还创新推出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为这一群体系上“安全带”。
从2022年起,北京、上海等7个省份开展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涵盖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2025年7月,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省份,纳入的平台企业也进一步增多。目前,在试点地区累计有超过2000万新就业形态人员缴费参保。(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