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住建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8月23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
加快解决工薪群体住房困难
“关于住房,一个是保障,一个是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要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说。据悉,2023年,国务院印发了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文件,将保障性住房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大类,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另一手抓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2024年前7个月,全国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已经开工和筹集235万套(间),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编制保障性住房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把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促进实现职住平衡。
“可能有人认为,‘好房子’是改善性住房、商品房追求的,保障性住房就可以质量低一些、配套差一些,这是个误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工程、是民心工程,保障性住房更应该建成“好房子”。目前,各地已经确定了一批保障性住房示范项目,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要求开展“好房子”建设,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努力让群众住得健康、住得安全方便。
“老百姓交了钱,就应该拿到房”
在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进展方面,董建国透露,近期一系列稳市场政策措施出台,保交房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为了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各地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全面排查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锁定了按照合同约定应该在2024年年底前交付的396万套住房。
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目前,商业银行已按照审批程序通过了5300多个“白名单”项目,审批贷款金额近1.4万亿元,这些资金正在按照项目的工程进度陆续发放到位,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交付。
“老百姓交了钱,就应该拿到房。”董建国说,保交房的目标就是要把符合交付条件的房子交到购房人手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了全国保交房信息系统,每套交付任务都做到“一合同一户一身份证号一联系电话”对应,将工作目标落实到户、落实到购房人,交付一套、销号一套。
此外,自然资源部也就保交房项目办证问题出台了配套文件,努力实现保交房项目不动产权证“应发尽发”。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从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新期待看,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董建国表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和防范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如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董建国重点谈到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二是部署各地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住房发展计划为抓手,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三是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四是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出项目“白名单”制度;五是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六是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其中,房屋养老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