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1-2月同比增长0.4%,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我国民间投资呈良好发展态势
“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国新办3月21日举行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应询表示,随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2023年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2024年1-2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安心投”:正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
刘苏社介绍,2024年1-2月,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比重回升,占比为52.6%,较2023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前两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扭转了2023年前5个月以来的负增长状况。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6%、7.9%。
2023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17条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诉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向社会公开推介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大力营造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刘苏社介绍,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
他表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态势。
首先是完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投”。目前正在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民间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第二,拓宽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的投”。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管好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第三,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投得好”。建好用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更多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
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应询表示,按3%安排的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较高支出强度。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多都在2024年使用,实际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2024年。
廖岷说,2024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都将为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关于财政在支持经济增长同时的可持续性问题,廖岷表示,即使在过去几年疫情期间,我国赤字率也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看,我们认为,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廖岷说。
特别国债:解决民族复兴进程中重大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2024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超长期特别国债怎么用?刘苏社介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他介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方案后,会同有关方面迅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支持一批高质量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抓紧推动出台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深层次障碍,与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地。(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