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读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日期:2023-07-19 09:00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国家发改委解读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3月1日摄)

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3月1日摄)。(黄伟 摄

  7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并介绍下一步的政策举措。在回应媒体关于“是否能够实现全年经济增速目标”问题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说,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关键词 经济

  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回看上半年经济运行,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持续恢复,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李慧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6%、7.2%;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货物进出口增长2.1%。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李慧说,但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

  从发展基础看,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经济抗冲击能力和韧性明显提升。从市场潜力看,我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需求旺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蕴含巨大市场空间,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落地见效,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李慧说。

  关键词 消费

  餐饮、旅游等领域消费已超疫情前水平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2022年同期上升8.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市场整体呈现良好恢复态势,餐饮、旅游等领域消费已超过疫情前水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

  如何破解制约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痛点和堵点?相关部门将针对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围绕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拓展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出台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并推动尽快落地见效。

  关键词 就业

  加强对青年群体就业服务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转段、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回暖。”金贤东说,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比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5%;6月份,就业主体人群(25到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4.1%,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影响就业的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帮助重点群体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亟须切实办好的一件大事。”金贤东介绍,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将加大服务和政策保障力度,强化稳岗扩岗支持,充分释放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技能。

  专家观点

  全年有望实现“质升量增”

  中新社日前举行“国是论坛:2023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表示,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符合预期,与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势头较为吻合,必将增强市场主体和居民的信心。在此基础上,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也将能够实现,从而实现全年经济“质升量增”的较好结果。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贡献来源是内需,即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的拉动作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列举说,2022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存在极大压抑,而疫情前平均每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60%以上的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表示,消费恢复在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上半年,由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收缩,中国外贸下行压力加大。不过,以人民币计算,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1016亿元,仍实现同比2.1%的增长,其中出口增长3.7%。张建平指出,这得益于政策合力、系统性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也有重点外贸省份和企业主动抓订单,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产生的作用。他提到,在全球外贸市场大环境影响下,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很多亚洲经济体外贸下滑速度很快。考虑到中国外贸的巨大规模,中国外贸在产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组织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效率方面,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张建平表达了对2023年中国稳外贸目标的信心。

  世界银行在6月初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1%,中国经济增长5.6%,后者较4月预测高出0.5个百分点。张建平表示,世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预测通常较为保守,但此次上调前即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相近,都达到了5%以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轨道上,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内需是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下半年如果能把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的水平,就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预期目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介绍,他们初步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全年增速可能达到5.3%,实现预期目标,全年也就可以实现经济“质升量增”的较好结果。(曹政 白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