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经济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秀玲:
我们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精神上来,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方向,发挥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奋力开创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市发展改革委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经济相关立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首都服务全国、链接国际的市场作用;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完善向行为完善延伸,让服务更有温度、办事更有速度、政策更有力度。
科技创新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继红:
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我们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扎实推进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力争涌现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本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三是突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不断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推动出台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谋划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举措,打造全球开放创新核心枢纽。
科教一体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李奕: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部署,为首都教育指明了奋进方向。我们将科学谋划好、扎实推进好“十五五”时期教育工作,推动新旧动能转型,做强人才自主培养国内循环体系,从人的全生命周期把握新域新质教育的布局结构,推动教育的系统性跃升。
首都教育系统将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脉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巩固“双减”成果,跨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同时,打通知识生产线、人才培养线和产业创新线,创新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教育新形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度。
数智北京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数智北京”。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广智: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以全会精神和建议为指引,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做好数字经济和高精尖产业两个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要前瞻布局6G、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五五”末把本市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新兴产业高地和未来产业引领地。要以“六链五群”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再上新台阶,培育1个到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京津冀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加强劲。
社会保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促进就业与增收,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清旺:
全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对标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好人社领域“十五五”规划。
特别是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就业岗位开发专项计划”,组织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优化提升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聚力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善之区。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健全社保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可靠更充分保障,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坚实民生基础。
宜居家园
深入推进美丽北京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家园。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添: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明显,蓝天成为常态,“北京蓝”成为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
今后五年,北京市将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美丽北京建设为引领,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为动力,以多层级美丽建设为突破,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北京篇章。
现代交通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李军会:
交通系统将突出融合、织网、优化、集约、增效“五大策略”,打好优供、控需、强治“组合拳”,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对外交通网络和多网融合的市内交通体系;持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多种出行方式围绕轨道优化布局、做好衔接,打造“鱼骨状”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系统思维,“一点一策”优化重点区域出行环境,常态开展重要节点和常发堵点治理,综合施策防堵缓堵治堵;进一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构建“外集内配”的物流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有效转移,强化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培育龙头货运物流企业,提高运输效率,提增货运周转量,更好支撑超大城市货运物流高质量发展需要。
城乡融合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人口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市委农工委书记 杨建海:
“十四五”时期,北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乡村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农村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五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奋力打造农业强国的“首都之窗”。
文化繁荣
全面增强文化中心影响力。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推动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怀刚:
我们将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核心理念,深挖首都文化禀赋与资源优势,激活文商旅体展融合新活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新动能。我们将聚焦四大重点发力。一是创新产品供给,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推出中轴游、康养游、潮玩产品、研学游等分类产品,深化“跟着赛事、展览、演唱会去旅游”模式,以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二是打造消费新场景,依托30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出精品线路,运用AI、6G等技术发展科技旅游,打造非遗工坊、京彩非遗游等体验新载体,同时激活滨水空间、公园草坪等资源,培育多元消费场景。三是升级乡村旅游,推动片区化组团发展,打造旅游休闲绿道与精品民宿,做强京郊微度假品牌。四是做好冬季冰雪旅游,搞活元旦春节假日经济。
健康北京
加快建设健康北京。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 钟东波:
“十五五”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着力点,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落脚点,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将聚焦人民所需所盼,科学高效地谋划“十五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连续系统、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古都保护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立新: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市文物局将坚持首善标准,努力巩固优势、补强短板,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格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传播,持续巩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推动创建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等。
文博系统将持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科技赋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首都文博行业治理能力,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文博力量。
花园城市
加快建设花园城市。
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大伟:
目前,市园林绿化局正在抓紧编制《北京市“十五五”时期花园城市建设规划》,打造“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城市景观风貌,构建“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市域空间格局。
未来,大美北京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将进一步优化,首都绿色空间更加联通,公园服务品质持续提升。结合建筑、通道、河道、第五立面等城市框架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推进绿化彩化立体化。通过营造丰富的花园城市场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打造自然山水相融的天然花园、特色鲜明的和谐花园、全龄友好的共享花园、舒适宜居的生活花园,以及崇文尚美的心灵花园,切实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