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正在调试腐乳自动装瓶机器人。(吕光宇 摄)
“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京津冀三地共同绘制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持续深化,形成了产业协同的澎湃动能。
研制“温柔”的机械手
“看这8个精巧的机械小抓手,轻轻一夹就能稳住滑腻的腐乳块,对准圆口方肚的瓶子精准落位,机器转一圈,12块腐乳就整整齐齐装好了。”在唐山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区,总经理陈耀岐在解说腐乳装瓶机器人的同时,手指不自觉跟着机械臂的动作轻点,语气难掩兴奋,“1小时可完成4800块腐乳装瓶,相当于2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
一家老牌食品企业在腐乳装瓶环节长期被“手工作业”束缚。腐乳瓶是独特的圆口方肚设计,装瓶时要保证上下两层共12块腐乳码放整齐,还不能让腐乳变形、表皮破损——这直接影响后续二次发酵,决定着最终口感。但是手工作业耗费人力,工人得培训3个月才能上岗,单条线要15到20个人轮班,效率还上不去,还会因人工操作偏差影响品质。
陈耀岐说,腐乳装瓶机器人不仅要精准适配特殊瓶型,还要控制抓手力度——既要抓稳滑腻的腐乳,又不能破坏其表皮,“相当于让机器人用‘最温柔的力气’做最精细的活”。
依托唐山高新区打造的“共享工厂”,四维科技实现了“轻资产突围”,不用自己建生产线,“拎包入住”就能用专业设备,还能共享人才。很快,一支20多人的研发团队组建完成,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其中10人来自本公司,6人来自“共享工厂”,还有部分研发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不仅如此,“共享工厂”还专门链接了北京高校院所资源,AI检测、特种材料研究这些短板一下就补上了。
2024年初,国内首台腐乳装瓶机器人样机通过验收,获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腐乳自动装瓶机器人正是“北京创意、唐山转化”的典型代表,这款机器人不仅解决了老牌食品企业的生产痛点,未来还可推广至整个调味品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潜心突破“卡脖子”技术
在天津武清,另一场“技术突围”也在上演。在京津产业新城的武清开发区创业总部基地,北京瑞迈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BMC瑞迈特)天津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运转,一台台家用呼吸机完成“体检”后将陆续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为睡眠呼吸障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提供全周期、多场景的治疗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家用无创呼吸机、通气面罩、睡眠监测仪、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制氧机等。
为了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从电机转速的细微调试,到扇叶弧度的反复优化,每一个参数都经过研发人员的上百次试验。十年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多代高性能涡轮风机,不仅实现了家用呼吸机风机国产化,推动国内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他们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风机驱动技术还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他们生产的家用呼吸机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台。
2025年初,瑞迈特、子公司天津怡和嘉业、北京朝阳医院专家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无创呼吸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局评定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京冀联手育良种
科技的春风,同样吹到了河北坝上的田间地头。张家口市沽源县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地区,藜麦正是这片生态沃土上生长的“绿色守护者”。“种藜麦不用除草剂、少用化肥,地里的草靠人工拔,肥料用的是有机肥,不仅藜麦品质好,连地里的水都更清了。”沽源县闪电河乡种植户张庆军的感受,道出了藜麦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共生逻辑。
沽源藜麦能从“坝上杂粮”成长为“高端有机粮”,背后离不开北京科研力量的助力。为破解藜麦在高寒、多风环境下的种植难题,沽源县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建3个良种培育科研试验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其中,中国科学院团队带来的分子育种技术、抗逆性研究成果,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
“以前种的藜麦品种,遇到坝上的大风天容易倒伏,亩产只有300多斤。现在种的‘坝藜2号’,是和中国科学院一起选育的,秆子粗、抗风强,亩产最高能到550斤,还比传统品种增产三成。”张庆军手里的“坝藜2号”,正是京冀科技协同的结晶。截至目前,双方累计试验1051个藜麦品种资源,选育出151个适配坝上气候的新资源,其中“坝藜2号”“冀藜5号”等6个品种获省级认定。
“以前种莜麦,一亩赚600多块;现在种藜麦,一亩能赚1500多块,还不愁卖。”在张庆军的账本里,藏着沽源藜麦与北京市场的紧密联结。目前,沽源已与北京多家大型商超、社区团购平台、有机食品连锁店建立合作,“沽源藜麦米”“藜麦面条”等基础产品,以及延伸出的藜麦啤酒、藜麦花胶等36款特色产品,通过“产地直供+冷链运输”的模式,最快48小时就能从沽源田间抵达北京市民餐桌。(李如意 韩冬 赵晨阳)
相关新闻
“十四五”期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系列重大成就
河北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介绍河北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据悉,“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
“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省会石家庄与各市实现高铁直通,高铁通达率、便捷性大幅提升。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超1.1万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河北与京津共建6条重点产业链,携手打造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产业协同的澎湃动能。2024年京津冀区域优良天数比率接近75%,河北与京津跨境河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314所京津学校与河北合作办学,15万“河北福嫂”服务万千京津家庭,115家京津冀医联体助力河北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46.7万京津老年人来冀康养。“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日益成为休闲度假新风尚。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累计投资突破1万亿元,“十四五”年均投资增速达到19.8%,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中国星网稳定运营,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正式迁驻,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首批疏解高校、医院加快建设,第二批疏解项目选址落位。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产业链加快构建。(李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