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北京越来越多的产业立起“金字招牌”。“十四五”时期,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其中3个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10月30日,在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说,北京“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明确的各项重大目标指标进展顺利,各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产业结构实现“高精尖”化。
增长曲线既智能又绿色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万辆左右增长到30万辆需要多久?北京给出答案:4年。2024年在京车企共生产新能源汽车约30万辆,是2020年的15倍。
“高精尖”中的“高”,代表着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方向迈进。这正是北京产业的升级之路。2024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3%、43%,较2020年分别提升6.3、10.6个百分点。“高”,也体现在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1万元/人,较2020年增长47.3%。
越来越多的产线亮出漂亮的成绩单:“十四五”前四年,本市47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占全国获批总量的22%,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集成电路产量以258.1亿块创历史新高,4年平均增速达10.9%;本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全市高精尖产业规模近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1%,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1%,较2020年提升4.5个百分点。
“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等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姜广智说。
增长的曲线既是智能的,也是绿色的。本市累计培育卓越级智能工厂1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49家;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30.8%、11.3%,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市级绿色工厂51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40%。
创新铸就全市第一支柱产业
北京的高精尖产业有自己的创新密码。
信息软件业就是生动注脚。“十四五”时期,信息软件业一跃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达到22.2%。目前北京信息软件业营业收入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速达17.1%。
是创新在支撑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北京信息软件业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31.3件,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本市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段艳红举例,原始创新领域形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的联合基金模式,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前沿产业领域形成了“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智源研究院、北生所、量子院等研发机构兼顾科研和转化;强应用牵引领域形成了“科研+企业”推动科技任务攻关及行业示范应用模式,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开源芯片技术研究院等组建起来。
未来产业基本实现“占先”发展
备案上线大模型162款,全国占比约三成,稳居全国首位;成功研制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试验箭成功实现国内商业航天首次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北汽福田发布全球首台液氢重卡;华翊量子完成规模达100量子比特的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商业化原型机……
从“天”到“地”、从“硬件”到“软件”皆可洞察北京未来产业的“星星之火”,如何让这“星星之火”形成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姜广智说,本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先后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通用人工智能、6G等领域40余项市级政策,并围绕人才、资金、数据、平台、场景、空间6个要素出台16条措施,针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匹配相应资源。
未来产业在北京基本实现“占先”发展,整体竞争力全国领先。下一步,本市将发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优势,紧密跟踪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推动未来产业领域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场景涌现、重大产品研制,持续保持先发优势。
“到‘十五五’末,我们将把北京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未来产业引领地,把京津冀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姜广智说。(曹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