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服务创新激发经济新活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正重塑全球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如何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围绕金融服务创新激发经济新活力的议题,论坛嘉宾踊跃建言。

10月29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图为成果发布环节。(方非 摄)
金融活水润泽科技创新沃土
随着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金融活水如何精准灌溉科技创新的沃土,成为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各方关注的焦点。在“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业界专家纷纷把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途径与难点。
“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是源于科技革命,兴于产业革命,成于金融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说,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资本正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押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总裁刘苏华分享了一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风险资金中53%流向了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加速跃迁。
刘苏华提出,当前科创项目类型日渐多元,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长期、大胆的耐心资本能够更好地匹配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中的资金需求特点,助力其从研发阶段顺利过渡到市场化阶段。
当前,国资创投已成为支持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刘苏华建议,国资创投可在直接做天使投资人、风险补偿、合规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例如通过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或引入市场化担保机构,为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不确定性提供风险缓冲空间。同时,他呼吁完善尽职免责条款,明确界定投资决策中的责任边界,避免因过度追责而抑制创新活力。“在文化层面,要创造敢于试错、宽容失败的投资氛围,鼓励国资机构以更开放的心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多层次资本市场精准服务企业
资本市场是创新的重要枢纽和催化平台。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中,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协同互补,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北交所设立以来一直锚定“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在赋能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北交所的各项制度安排,更加契合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中国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认为,北交所聚焦服务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发展新生态正逐步形成。但这还不够。他认为,在新形势下,为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要进一步提升北交所、新三板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北交所要完善发行上市机制,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新三板要充分发挥“苗圃”作用,优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层安排、激发市场活力,突出培育、规范、服务功能,提升挂牌公司质量。
“功能要更加完善。”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鲁颂宾谈及“十五五”时期北交所、新三板市场建设思路与举措时表示,将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力度,持续研究优化北交所上市标准体系,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不断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球智慧为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作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金融街论坛年会现场,来自全球的智慧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我们的AIM(另类投资市场),和北交所所想的非常一致。”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德华在论坛上表示,伦交所1995年就专门为中小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设立这一市场。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中小型企业里有超过17%是国际化公司。“它们并不是想象当中的大企业,但运行得非常好。”艾德华说,伦交所帮助企业和资本之间达成合作,让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自1997年迎来第一家中资企业在新交所上市,现在有100多家中资企业通过我们交易所走向国际化。”新加坡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庆说,“出海”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时代命题,面对激烈竞争,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作为一个国际机构投资者聚集的亚洲财富管理中心,新加坡正成为中资企业连接国际资本的重要平台。她提到,2025年5月,新加坡又推出50亿新币的“证券市场发展计划”,目的就是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深度、有活力的市场。
“就IPO集资额而言,今年港交所重回全球交易所第一名的宝座。”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张晓夏表示,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港交所一直在探索金融创新,不断优化上市和互联互通制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服务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
2025年香港市场经历前几年的调整期后,迎来新的篇章。她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从2018年开始,港交所不断改革上市制度,为新经济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上市制度。(孙杰 孙奇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