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
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健全机制,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在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
“十四五”时期,本市始终高擎思想旗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
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在京华大地充分彰显。本市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高质量推进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推出《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等融媒产品,建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等平台。
重大活动组织和服务保障充分展现首善品质。本市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大气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范,充分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本市浓墨重彩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市级新闻发布,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着力强化网上正面引导,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获奖数量在全国持续领跑。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系列产品,推动优秀“京产”作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显
“十四五”时期,本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显。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果斐然,“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北京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尤其是2025年7月高质量完成抗战馆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宛平城焕新开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市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深入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有效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
“十四五”时期,北京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本市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本市全力冲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力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本市坚持保护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同时,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出新出彩。本市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形成文博新潮流,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最美中轴线节目等带动传统IP“火”起来。创办国际非遗周,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屡屡掀起国潮热、非遗热。
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北京着力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本市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成功推出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舞剧《五星出东方》、京剧《齐白石》,长篇小说《宝水》《平安批》,歌曲《一起向未来》等一批精品力作。
本市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2024年以来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看·见殷商”等重磅展览。
本市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2025年的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2024年增长37.8%,成为金秋时节首都最具人气的文化盛事之一。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新空间、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文化资源更加贯通。持续加强文化援建和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最美乡村。
在平台搭建方面,北京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打造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平台。北京国际电影节影响力持续提升,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试水“票根经济”,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2025年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
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更高
“十四五”时期,北京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更高。
文化产业政策有力有效。本市制定印发《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配套出台游戏电竞、演艺、影视、超高清、网络视听等行业相关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认定107家市级园区,22个园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98和751艺术园区、郎园Station、首钢园等特色园区成为优质文化企业的创业集聚地和市民群众的消费打卡地。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本市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打造更多文化科技融合新场景新消费,电竞文化综合体“微博IN”建成,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顶级赛事落户北京,阿里集团数字影棚项目落地,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和798超维视界·VR院线带来全新体验。据统计,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备案人工大模型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
文商旅体融合创造文化新生态。本市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广泛整合文旅、商务、体育、交通等各类资源,市区协同、部门联动,以举办电影节展、文物大展、体育赛事、节假日文旅活动为契机,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火爆出圈,“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打造可观、可玩、可体验的“一站式消费场景”,让更多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路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