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全市率先构建园艺师体系,月底实现三级全覆盖 副中心迈向全域大花园
最近,常在梨园街道云景东路遛弯的居民,以及梨园学校的师生和家长,欣喜地发现身边正发生着点滴变化:以往单一的街边绿化带,如今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微花园,随处可见的长廊座椅与园艺景观相映成趣。正值金秋,花坛里的金光菊、山桃草开得正盛,漫步其间,清风拂面,意趣盎然。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副中心“绿色智囊团”的辛勤付出。为将城市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城市副中心近期创新举措,在全市率先构建并推广园艺师体系。目前,区级总园艺师已完成聘任,22个乡镇街道实现园艺师全覆盖。接下来,预计于10月底前还将实现社区(村)级园艺师全覆盖,并推动园艺师与规划师、建筑师协同融合,形成“三师”工作新模式,助力城市美丽大花园建设更加科学、美观、可持续。
梨园学校护栏外的一处廊下方桌,成了学生们的室外课堂。
由镇园艺师参与改造的云景东路微花园成了居民休闲遛弯的新去处。
社区(村)级园艺师组建“小林长”队伍,带动孩子们参与家门口的生态建设。图为“运河小河长”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让绿色植被“活”成风景
在梨园人心中,云景东路犹如梨园的“长安街”。白天,街边的微花园成为附近居民休憩活动的重要空间,人们在此遛娃放松、聊天小憩。改造项目还专门保留了健身区,更新了健身器材,进一步丰富了街区功能。到了放学时间,这里更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花坛边、长廊下,处处可见他们嬉戏玩耍的身影。学校护栏外的一处廊下空间还摆放了方桌,自发成为孩子们的“户外课堂”,时常有老师带领学生在此绘画学习,开展美育教育。
“过去学校门口可不是这样的好环境,人行道窄,放学时人多拥挤,也不安全。现在绿化带改成了小花园,园路环境既漂亮又安全。放学前我们家长可以在这里休息,放学后还能带着孩子散步聊天,变化真的很大。”梨园学校家长秦先生感慨道。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云景东路花园式街区改造项目,这也是通州区首个由镇街园艺师参与的改造工程。梨园镇园艺师赵子良介绍,在街区改造规划初期,他就参与了项目设计,凭借20余年的园艺工作经验,对植被选择、景观营造和后期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专业建议。例如,人们现在看到的彩叶豆梨,不仅适应本地气候,树形优美,春天满树白花时更如童话般美丽。
园林景观的保持重在长效,后期管理维护尤为关键。赵子良介绍,以往道路两侧植被仅进行常规养护,而园艺师加入管理后,将为养护团队提供专业指导,比如对行道树国槐采取卵圆形修剪法,塑造“三股六杈十二枝”的理想树形,其他树种也可通过整形修剪促进开花,并实施病虫害防治、植被更新等精细化管护措施,从而持续呈现街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景观效果。“我们要让绿色植被不再仅仅是‘活着’,而要成为城市街边常驻的风景。”赵子良说。
镇街与园艺师“双向奔赴”
如今,通州区22个街道乡镇已全部完成园艺师聘任工作,各位园艺师正围绕各地区重点项目展开工作。那么,这些获聘上岗的园艺师由哪些人担任?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又将提供哪些专业服务?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林长办负责人侯天齐介绍,这源于镇街与园艺师之间的“双向奔赴”。
“根据市园林绿化局建立的全市园艺师库,街道乡镇可自主选配同级园艺师,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园艺师也会根据个人意愿,与街道乡镇签约。”侯天齐说。在专业要求方面,街道乡镇园艺师需具有园林绿化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等技术规范,并具备林业、园林等相关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
获聘后,园艺师将协助街道乡镇林长谋划辖区花园城市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注重街镇规划实施中的景观风貌把控,会同“责任双师”(规划师、建筑师)参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韧性城市建设、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等方案的审查,提供专业指导。“园艺师实质上是街道乡镇的‘绿色智囊’,能够在植物配置、景观设计、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侯天齐表示。
作为园林绿化行业的长期从业者,不少园艺师本身业务繁忙,为何还要兼任这一职务?北苑街道园艺师吴敬涛介绍,这有助于转换视角开展工作。过去在设计规划时,往往仅从设计层面考虑问题,对地区整体情况了解有限,视野较为局部;如今作为园艺师,成为镇街林长的助手,能站在政府层面重新评估设计方案,跳出园林看园林,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园艺师具备综合能力,在与水务、城管、交通等多部门协调时,也能为镇街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对区级总园艺师的要求则更高。区总园艺师需全面了解园林绿化领域的国内外前沿动态,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水平,负责为区总林长在花园城市建设、科学绿化推进、资源保护管理等生态发展方向上提供战略性、全局性的技术建议。目前,通州区已聘任北京林业大学李雄教授担任区总园艺师。
“我们将在花园城市理念指引下,全面推进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的优化,并与城市重点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构建‘一带一轴、两环一区、画廊连城’的副中心花园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多元的花园式场景,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互促共荣。”李雄表示。
园艺专家马上到“家门口”
在通州各社区(村),园艺师的选聘工作正加快推进。很快,居民身边将迎来一批园艺专家,他们可为大家解答阳台植物种植、社区绿化景观维护、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并将定期组织园艺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侯天齐介绍,社区(村)园艺师的选聘范围较广,可以是物业人员、社区居民(村民)、报到党员、退休干部等。只要具备园林绿化相关经验、热爱园艺工作,并愿意为周边群众提供科普答疑、指导物业开展绿化养护的人员,均可加入园艺师队伍,服务本社区或周边多个社区(村)。预计10月底前,全区将实现村居园艺师全覆盖,持续完善基层林长制治理服务体系。
“虽然目前社区(村)园艺师尚未正式签约,但居民们已期盼他们早日到来。”梨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崔金子表示,“以阳台植物为例,居民种花养草的热情很高,但很多时候养护不到点上,大多依赖网络搜索或邻里交流,缺乏专业指导。此外,小区微更新中不少项目涉及花园共建,社区植被病虫害防治等也需要园艺专家参与,帮助提升居民的园艺生活品质和社区花园景观。”
梨园镇副镇长刘永光介绍,全镇共有10个村、17个社区,接下来将尽快完成园艺师聘任工作,实现全覆盖。园艺师上岗后,将协助解决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帮助提升物业绿化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科普性园艺知识讲座,并组建社区(村)“小林长”“小小园艺师”队伍,让花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实现“全域城市大花园”的美好愿景。(孙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