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华实践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
历史行进的恢宏画卷中,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次次关键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为首都发展擘画蓝图、定向引航,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在伟大思想磅礴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与精神感召力的引领下,北京走过非凡发展历程,京华大地激荡起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远眺,三大文化建筑与副中心城区既和谐共生又异彩纷呈,魅力无限。 (马文晓/摄 资料照片)
起笔非凡 蓝图擘画
以真理力量指引首都发生深刻转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主题教室内的大屏幕上,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信息正实时显示:诉求受理量、工单办结时长、群众满意率……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恰如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发展的脉动——
这样的场景,正是首都北京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缩影。
历经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进入新时代,首都北京再次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当时的北京,经过了“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不断增大,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却越积越多。
破解这些“令人揪心”的难题,关键在哪?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
由“疏”破题,北京开启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深刻转型。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近期参加了京华实践主题教室学习,听到这段讲述时深有感触,“当时有的干部‘想不通’‘不理解’,现在回头看,不疏解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脏乱差、吵闹堵”的“动批”疏解后华丽变身,成为优质金融科技企业聚集地;疏解腾退批发市场、物流仓储后,建起城南“绿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生态价值和民生价值,不可估量……
以疏为进、以舍谋得,“瘦身健体”后,北京发展质量更优。2024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方向明,则思路清。实现首都转型发展,不仅要解决当下困境,还要以长远眼光,一体谋篇布局。
这个抓手就是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先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构成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
这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蓝图体系,更是一套指引首都新航向的核心逻辑。城市总规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引领北京成为全国首个以减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首都的发展,还要跳出“一城一地”局限,放到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深远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战略眼光擘画指引:“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起笔即非凡,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这片21.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发展日新月异。
“一核”带动、“两翼”齐飞,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再到“雏形全面显现”,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投资强度,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高高扬起的“京帆”、镶嵌在城市绿心中的三大文化建筑、开园即成顶流的环球主题公园……处处生机勃发。
区域协同、握指成拳,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六链五群”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广袤土地上迸发勃勃生机,更印证了这一史无前例大手笔的真理伟力。
躬身力行 落笔生花
以实践伟力蹚出超大城市发展新路子
一张“网红”照片,定格美景,也直观呈现北京大气环境治理成效:夜晚的故宫午门,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星轨。
环境改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
从“一微克”行动,到“0.1微克”行动,北京用1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30年的治污历程。
“我在北京APEC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蓝’没有食言,实现了。”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在推动减量发展、克服大城市病方面,这些年是在蹚一条路子。
为这条路子指引方向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他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不只“蓝天之变”,京华大地的历史性巨变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伟力的生动见证。
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引领北京实现从“北京发展”到“首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的城市转型“把脉开方”。
勇于向“舍”要“得”,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加强。中央政务功能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地区环境更加安全有序;以中轴线遗产保护带动老城整体复兴,古都风韵与现代活力相得益彰;“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新格局加速形成;“三城一区”创新能级不断释放,3个万亿级、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积蓄成势。
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彰显于把科技作为第一动力的战略选择和前瞻布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习近平总书记谋篇布局,“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一批“从0到1”的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相继在北京问世。换挡不失势、量增质更优,中关村这面创新发展的旗帜,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镌刻在深化改革、张开双臂扩大开放的壮阔征程中。
“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连续7年,习近平总书记向服贸会发表重要视频致辞或致贺信,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强音,也赋予北京发展新机遇。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北京“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全国突破性政策接连推出,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渐次落地,开放型经济特征更加显著。
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书写在大城善治答卷中。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饱含为民情怀。
牢记嘱托,北京以精细治理这根“绣花针”,穿起超大城市治理的“万条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园绿地拓展新增,“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扩围升级……“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承诺一一兑现。
新时代以来的生动实践,既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时代课题的坚定回答,也诉说着——
正是伟大思想的实践性指引,让北京找准了破解超大城市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正是伟大思想的前瞻性视野,让北京把握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正是伟大思想的指导性力量,让北京走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路。
奋楫争先 上下一心
以精神感召力绘就热火朝天干事业的奋斗图景
首都工作每前进一步、京华大地的发展变化,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教诲。在巨大的精神感召下,首都干部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鲜明特质愈发凸显。
9月3日,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令全球瞩目。
长安街路面35小时“无感”焕新,观礼台48小时拔地而起,流程精细至“秒米级”,转场撤场“丝滑”顺畅……心怀“国之大者”,高标准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始终是首都的政治自觉。
旗帜鲜明讲政治,在北京是具体的。无论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坚定实践,还是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都是践行“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实际行动。
为筑牢信仰之魂,市委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建设的意见,并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中心由主题教室、理论研究成果学习应用平台、现场教学实践基地矩阵、“五位一体”课程体系4部分组成,以新时代首都发展实践充分展现思想伟力。
京华实践主题教室自2025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就备受广大党员干部、高校师生等的欢迎,课程预约“火爆”。截至目前,主题教室已开课300余场,学习培训总人数破万。
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是首都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底色。工作在最前沿、战斗在第一线,是职责使命,更是行动自觉。
面对历史罕见的强降雨,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与丈夫蔡永章,不顾自身安危组织村民转移,用生命托举群众安全。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带领社区居民照顾被困乘客,一句“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感动中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岁月不改、枝叶关情的人民情怀,让北京的干部深受激励和教育。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洁兰清晰记得2019年总书记走进草厂胡同的场景:从叮嘱“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到肯定“设立‘小院议事厅’,‘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既鼓舞人心,又指引方向。
浓浓的为民情怀,也催生了一条链接群众的滚烫热线,指引首都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接诉即办改革,既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周洁兰深有感触:“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是一条必须坚持走下去的路。这背后体现的,既是干部的担当指数,也是群众的满意指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具体到北京,是聚焦“七有”“五性”的民生答卷。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方便群众就医,通学公交车“铺就”便利快捷上学路,托育中心呵护“小小孩”茁壮成长……可感可及的细节里,体现着城市温度。
干部干劲足,群众获得感充盈。全市上下一心,处处是热火朝天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大家请坐好,‘复兴号’列车就要发车了。”京华实践主题教室内,随着一声提示,在360度全景屏幕环绕的“车厢”里,申遗成功的中轴线跨越时空而来,在身旁变幻、穿梭,这座千年古都展现出新时代的崭新光彩。
站在历史新方位的首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正一往无前、马不停蹄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奋进的旅途,风景必定不凡。京华实践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范俊生 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