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变化,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是不是真改,群众的感受最真实。
双节将至,盒装月饼“轻装”上市,“光盘行动”渐成习俗,老楼加装电梯提速,断头路逐步贯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日益巩固,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一幅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时代画卷在京华大地徐徐铺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作风建设的“阅卷人”。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彰显于外,是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坚决摒弃歪风邪气;扎根于内,则是要始终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群众满意度检验作风建设成色,以作风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服务群众永无止境。新征程上,如何从群众感受出发,进一步推动作风建设走向深入?
需由表及里,将“群众点题”作为作风建设的“风向之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转变作风决不能“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必须拿出“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勇气直面质疑。既要畅通渠道、打开大门,让群众愿点题、敢点题、点真题,从民之所呼中精准发现诉求、查纠作风顽疾;也要主动下沉、叩开心门,直插矛盾前沿,围绕风腐易发环节深剖细研,让“群众点题、干部答题”蔚然成风。
需以小见大,将“民生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攻坚之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急难愁盼”解决得彻不彻底,群众眼神有判断、话语有考量、心底有明镜。只有真正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以雷厉风行的“快动作”,在群众“最怕拖”的问题上做文章,用水滴石穿的“慢功夫”,在群众“最难办”的事情上用实劲,才能真正将作风建设从纸面要求转化为实打实的执行力度。
需铢积寸累,将“化风成俗”作为作风建设的“长效之基”。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当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崇廉尚实的价值观念浸润人心,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回归日常,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将好传统带进新征程,用铁规矩锻造好作风,才能真正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作风建设的考卷,答在沾满泥土的脚步里;作风建设的分数,写在群众洋溢的笑容里。全市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把更多资金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实事好事,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兴务实之风、常谋惠民之策,为更高标准建设北京“廉洁工程”夯基垒土,以经得起检验的作风建设成果,回应时代召唤,不负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