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关键技术突破背后的故事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

日期:2025-09-19 08:3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几代科技工作者“为国铸器”,孕育出“中国芯”;看似科幻的量子脑磁探测技术,已落地成为服务患者的医疗设备;为了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北京企业正在全力奔跑……9月18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首场宣讲举行,3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的人才代表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发展中交出的实战答卷。

  首场宣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这里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两弹一星’的前辈们精神硬,因此技术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龙芯中科董事长、总经理胡伟武感慨,我国计算机事业也在传承先辈精神的过程中,铸就了核心竞争力。现在,龙芯已经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的10个创新领域重大成果中,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探月探火等7个领域使用或选用龙芯。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北京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点领域。当前,北京致力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以智谱、豆包等产品为代表的“京产”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十多年前,人工智能还不是热门领域,‘大模型’这个词几乎没人提。”智谱华章总裁王绍兰回忆,要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只能一步步地埋头苦干。团队从最底层架构做起,目前已发布了千亿级模型并全面开源。“这意味着我们敢于接受全球开发者、研究者、工程师的审视和挑战,我们不仅做出了模型,更有信心把它贡献给世界。”

  “90后”科技工作者盛经纬创立的昆迈医疗专注于脑医学成像领域,用量子技术“观测”大脑。“我们要捕捉的是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十亿分之一的脑磁场信号,这就像在台风中识别一片落叶落地的震动。”盛经纬展示了一枚仅有指尖大小的量子传感器,它正是脑磁图设备的“心脏”,也是捕捉信号的关键。传感器内部的上百个细分元器件,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

  从原型机到获批上市的产品,团队1000多个日夜的努力,汇聚成一张沉甸甸的证书——昆迈医疗自主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脑磁图系统”,成为全球首款基于原子磁强计技术获批临床应用的无液氦脑磁图设备。“当看到医生凭借我们的技术更精准地诊治患者,当听到患儿家长因明确诊断而放下焦虑,我们更加坚信,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为每一个生命争取希望。”盛经纬说。

  在宣讲中,盛经纬还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你们的专业领域,有哪些亟待突破的技术?“我目前研究的图形处理器领域,就需要通过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博士生黄汝霖是胡伟武的学生,平时经常听老师讲起前辈潜心科研的故事,通过这次宣讲,他再次深受鼓舞,“作为国科大学子,我们要肩负起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秉持科学精神,以青春之姿书写科技报国的华章。”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从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市级人才奖获得者、国家和市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等优秀人才中遴选组建而成,涵盖本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2个相关重点产业领域。接下来,36名宣讲团成员将走进20余所高校,将他们在首都产业一线的奋斗故事和思考感悟带回校园,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刘苏雅)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