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5%以上;信息服务、金融、工业三大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九成;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8%;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一个个亮眼的数据,描绘了上半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和成色。
7月24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报告了本市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上半年首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展望下半年,提振消费、扩大开放、创新策源、改善民生……一揽子政策措施将稳步实施,北京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基础、有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1%,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0.9%、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
与此同时,首批13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启动运行;“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科创债券发行2495.8亿元、规模全国第一;在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42款、位居全国首位……北京经济发展的“创新”成色更浓。上半年全市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8.1%、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8%和9.9%,动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本市的“十四五”节能目标。
下半年,本市将服务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重大项目稳定扩产,支持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项目在京落地,加快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第二批“人工智能+”标杆场景建设。完善“三城一区”联动发展格局,全年落地科技成果不少于300项。
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近两成
上半年本市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8%,不仅传递了发展的信心活力,也彰显了“北京服务”金字招牌。
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本市上线了首个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全市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至近七成,“无事不扰”企业达23.1万家,实现每个部门涉企收费一张清单目录全覆盖。建立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组织协调机制,办理民营企业反映问题1万余个。
与此同时,北京开放能级持续提升。新增认定58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上半年北京地区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下半年将持续推动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立法,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行“扫码检查、亮码通知、照单检查”,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实现“无事不扰”企业突破50万户。
更多暖心民生举措压茬推进
稳经济的同时,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扩大就业,加强消费激励……更多“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政策紧密结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上半年本市建设45个社区嵌入式托育、养老服务设施,试点面向青年人才提供1082套高品质可负担的青年公寓;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归集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5万个;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家、家庭养老床位2273张;市属医院实现全部门诊号源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向基层投放;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新增通学、通医、通游专线13条。
更多暖心民生举措将压茬推进。包括出台普惠托育试点政策优化方案,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进互联网诊疗首诊试点;开通地铁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聚焦轨道站点周边等设施较为完备地区大力建设“好房子”,加大新开发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