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展区内北京数字友好生态方案集合了各种城市数字智能解决方案。(安旭东 摄)
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启幕。本届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致力于促进技术、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国际城市间互信合作,全面展现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工作成果。
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
本届大会设置“1+6+N”框架,即1场开幕式、6场主论坛、多场专题论坛及特色活动。在开幕式上,北京携手全球多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境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智慧城市应用等关键议题,致力于构建联合多边机制、引导数字规范、促进能力共建的国际合作平台。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城市发展格局,“数字友好”已成为引领全球城市数字发展的共同契约。7月2日举办的“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全球对话会”主论坛披露,“建设数字友好城市”理念由北京全球首倡,《全球数字友好倡议》也在北京全球首倡,具体内容包括共建数字友好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数字发展宗旨、推动技术多元与包容性创新、践行数字友好的城市发展理念、深化数字绿色转型与能源变革等十条。
“北京是中国友好城市建设的新样本。”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表示,北京作为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北京模式,例如在产业升级方面北京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走向商业化,在民生服务方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
面向未来,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将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布局,建设城市超级算力中心,拓展教育、医疗、文化、交通、政务等领域优质场景建设。北京还将加强人工智能服务能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发展数字医疗、智慧教育等新业态,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加强数字治理国际合作。
国产创新力量组团亮相
作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支点,数字经济正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大会上,从智慧生活到基础科研,从工业生产到安全防控,一系列中国自主创新的方案组团亮相。
长期以来,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使用的科技文献数据库产品均由西方少数国家的科技出版企业垄断,存在陆续对我国关闭的风险。7月2日,由中国机构自主创建的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与东壁科技联合发布的平台,创立了“中国视角的SCI评价标准”,收录了全世界范围内近9000万条高质量科技文献元数据,并引入AI功能,助力开展高质量科学技术研究,有望弥补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短板。
AI技术的“洪荒之力”,也给传统工业生产带来全新面貌。让工厂里的重型装备从“执行工具”升级为“决策主体”的AI计算模组,能够智能识别图纸参数并实现工艺生成、加工设备推荐与智能匹配的图零大模型……国产全功能GPU企业摩尔线程带来其与合作伙伴雪浪云基于“国产GPU算力+国产模型+国产应用”架构打造的工业大模型、工艺智能体等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驻足。目前,这一系列解决方案已经在铁建重工、中铁工业等众多企业实现落地应用。
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给出“AI向善”的中国答案。在数字技术投资与跨境协同创新专题论坛上,业内首个AI善治联合体“人本智能发展与治理倡议”官宣扩容,联想集团、百度、MiniMax、浪潮信息等涵盖大模型、具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智慧养老、AI医疗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关键领域的近50家科技企业将携手,共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首发首秀产品集中展示
作为大会的一大特色板块,“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亮相,汇聚众多“首发首秀”产品技术,展示数字经济领域最新成果,也为行业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和平台。
AR(增强现实)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在体验区现场,一款来自北京企业亮亮视野的AR翻译眼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展台上,各种度数的眼镜镜片一字排开,观众纷纷挑选试戴。记者体验发现,这副眼镜仅比普通框架眼镜略重一点,工作人员现场说着中文,镜片前方2米至3米处随即悬浮显示出流畅的英文翻译字幕。该产品支持100多种语言实时互译,翻译延迟低于0.5秒,续航时间长达8小时。这款预计8月上市的国产AR眼镜,展现了北京企业在“AR+AI”领域的硬核实力。
中科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全球首发新一代MR+AI眼镜智能体,也成为参会者热议对象。“这颗螺丝竟然能在空中360度翻转!”一位体验者惊叹。记者戴上这款眼镜后看到,一套机械零部件如同真实悬浮在空中,只需用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就能“摘”下螺栓等零部件随意翻转查看。“我们这套三维全息虚实融合实训解决方案,已经应用在高端制造、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科云创相关负责人张亚玮介绍。
“开馆才半天,我的微信就新增了几十位好友。”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市场负责人刘芳芳说,前来咨询的既有大模型企业,也有能源行业协会,还有来自中国台湾的商会代表和专家学者。体验区还为企业搭建了精准对接的桥梁,上演一场场“微型圆桌会”。三五成群的参展商围坐在小圆桌旁,或交换名片互加微信,或手持宣传册热烈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寻找合作契机。(潘福达 孙奇茹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