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2024年全国林长制落实情况督查考核结果,通州区作为市级单位获得全国激励表扬。
自2021年北京市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通州区创新建立“林长+”协作机制,整合公检法、中小学等全区力量参与园林绿化工作,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通过持续努力,全区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总面积达46.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9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33%。目前,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基本成型,实现了群众“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美好生活愿景。
北运河畔蓝绿交织。(张寅生 摄)
梨园学校学生参与绿地大扫除。
“林长+公安”联合执法。
林长+公检法
联动保护绿化资源
通州区宋庄草尹路街旁,一片新栽植的海棠和油松绿意盎然。然而,这块街角绿地曾被某公司占用7年,被硬化用作公司道路及设备堆放。2020年起,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及属地政府经过多轮调度、协调,要求该公司腾退绿地,但公司迟迟未完成整改。
“这类占用绿地行为,我们一般通过行政方式进行督导腾退,但遇到整改缓慢的,很难进行处罚。”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林长办负责人侯天齐说。
由于行政约束力有限,部分园林绿化领域违法案件难以得到快速有效解决。2021年底,通州区创新建立“林长+检察长”机制,联合检察院、园林绿化局和属地政府,通过检察建议、联合执法等方式,仅用5个月便完成上述绿地的腾退恢复。此后,该机制推动野生动物案件查处9件,有效强化生态保护。
随后,通州区林长办先后与通州区法院、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建立了“林长+法官”“林长+公安”协作机制,成为北京市首个实现林长制与公检法全链条协同联动机制建设的区。2024年6月,通州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全国首例CCER交易涉税案。此次审理,是通州区自2023年建立“林长+法官”协调联动机制后的首次“信息共享”实践。
2024年,通州区还创新建立“一林一警”快速响应工作方式,即每一个林长责任区配备一名责任公安民警,为林业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执法保障,截至目前,已配备包片公安干警700余人。
在鸟类迁徙的重要时节,区林长办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农村大集、花鸟市场开展野生鸟类交易等违法行为突击检查,自2024年以来共开展20次,查获救助野生鸟类160只,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
林长+教育
孩子当上“运河小林长”
在通州,“林长+”机制还延伸至校园。2023年,区林长办与区教委建立“林长+教育”机制,推动林长制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并联合多部门打造“运河小林长”品牌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
2025年植树节,通州区实验二小组织学生到运河边参与植树活动,四年级学生付乐融第一次亲手种植小树苗。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挥动铁锹铲土,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扶进挖好的坑里,再一铲一铲地把土填回去,最后用脚轻轻地把土踩实,种下了人生的第一棵树。
“从书本上学习与真正去实践,感受很不一样。这些小树苗就像是我在大自然中的好朋友,以后我会定期去看它们,给它们浇水。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爱绿护绿的意义,以后我还会继续和同学们一起,爱护大自然,守护身边环境。”付乐融说。
前段时间,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开展了“守护绿色家园,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主题活动。通州区林业保护站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霍姗通过动画短片、实物标本和图文展板,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常见林业有害生物的特征及危害。“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认识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昆虫,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赵欣扬说。
截至目前,全区“运河小林长”特色系列活动已举办98次,1万余名学生走进绿心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地,参与“运河小小宣传员”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
林长+公园
加快推进花园城市建设
将林长制与花园城市建设相结合,推动绿化美化问题快速解决,也是通州区“林长+”机制做出的有益探索。2022年6月,市级林长巡林发现张家湾镇、于家务乡部分道路存在大量枯死树,影响景观且存在安全隐患。区林长办立即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主干道路两侧枯死树清理专项行动,动员集体林场专业队伍协助村民清理,历时2个月完成78条主干道5398株枯死树清理,显著提升了道路景观。
在运河西大街沿线的漫春园、玉春园、万春园三个公园,过去出现的噪音扰民问题,通过“林长+公园”机制得到妥善解决。区林长办对接科技企业在公园内安装噪音监测与控制设备,利用科技赋能解决噪音扰民。同时与区司法局、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区科委等区林长办成员单位,以及属地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联动,牵头制定社区公园公共场所噪音管理规定,建章立制开展公园噪声扰民治理,实现相关接诉即办群众诉求量显著下降。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在“林长+”创新机制带动下,通州区已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2个、首都森林城镇4个、首都绿色村庄105个,另外有86个村建成村头片林,有效提升了乡村生态治理能力。在全市率先开展和完成示范性新型集体林场建设,27.91万亩生态林交由集体林场规范养护,带动绿岗就业近6000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比近九成。以漷县镇、潞城镇、永乐店镇为试点,利用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变行政壁垒为治理合力
通州区创新构建的“林长+”协作机制,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将司法、教育、科技等多元力量注入生态治理体系,为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过去,城市绿化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企业侵占绿地7年难整治、枯死树清理遭遇权责模糊、噪音扰民投诉反复出现……这些问题暴露出传统管理模式中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短板。通州区以“林长+”破题,通过建立“1+7”制度体系和三级责任网格,将21个部门、1189个责任区编织成一张立体治理网络。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合奏的“交响乐”。“林长+”机制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在于构建起政府主导、司法护航、教育筑基、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治理新生态,通州经验值得点赞。(孙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