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路上民企逐梦 北京亦庄涌现2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

日期:2019-03-26 11:05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北京亦庄,近两年来涌现2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成为中国民营航天“军团”的中坚力量 飞天路上民企逐梦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升空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发射升空。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永恒的梦想。近两年来,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步伐越走越快,除了传统的“国家队”,民营企业也身影频现。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翎客航天、星际荣耀、星途探索、灵动飞天……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北京亦庄”),新涌现的商业航天企业就有20余家,其中,民营火箭企业达9家。

  民企掀起商业航天热潮

  700多条激光焊缝,每一条都严丝合缝,机器人完成激光焊接后,这个周身闪着银光的大家伙如同工艺极其精美的金属“大喇叭”。它的名字叫喷管。作为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重要装置,喷管是火箭推进剂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热能转化为动能的关键装置。从这个“大喇叭”出口喷射的燃气,速度达到每秒钟3500米。

  半个月前,蓝箭航天自主研发、国内首创激光焊接夹层喷管技术,喷管机器人全自动激光焊接的首台喷管顺利下线。这成为民营火箭企业在重大核心技术领域的成功突破。

  距离蓝箭航天不到2公里,另一家火箭企业星际荣耀也迎来新进展——2019年上半年,星际荣耀将进行首枚入轨运载火箭发射。

  从星际荣耀驱车几公里,便到了零壹空间的所在地。这家2015年首批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也计划于2019年3月底发射其自主研发的首枚商业入轨火箭,目前该枚火箭已经完成总装。

  截至2019年1月,成立2年多的星际荣耀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7亿元,而比星际荣耀更早成立的蓝箭航天已累计融资超8亿元。

  民营企业前赴后继,资本纷纷涌入助力,一大批航天技术及周边产业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让航天离普通人越来越近。

  “过去,商用卫星发射‘一箭难求’,火箭发射一是贵、二是周期长,卫星需要搭载在一些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的大火箭里,坐‘顺风车’,以后要坐‘专车’了。”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说。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认为,随着商业航天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开,除了国家航天部门所承担的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发射等重点任务外,科研院所的科研卫星、民营微小卫星星座等众多商业卫星的高频次发射将逐渐更多依靠民营航天企业,与“国家队”形成互补。

  北京创新的“火箭速度”

  申请火箭及发动机领域专利等知识产权115项,其中70%都是发明专利——这是蓝箭航天一家公司成立不到4年的创新成果。

  由于机制灵活、市场化导向等原因,轻装上阵的民营航天企业相比国家航天院所而言,在创新效率上如同快舰之于巨轮,效率高、成本低是民企能够发挥特长的优势所在。

  以蓝箭航天日前攻克的发动机喷管技术为例,该技术的突破将大幅度降低喷管制造成本,缩短制造周期。而蓝箭航天正在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可复用、环保、高效,而且价格便宜,将非常适合未来高频、低成本的商业发射。

  对于火箭发射“国家队”与民企的关系,星际荣耀负责人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国家队好比是世界杯,好看,但不是天天有;民营火箭公司就好像是俱乐部联赛,更加市场化、商业化。”

  丰台东高地,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也是中国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在紧邻东高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航天企业纷纷选址于此,也是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争夺科研人才。

  “北京是航天人才的首选。”星际荣耀项目副总裁解放说。张昌武介绍,蓝箭航天目前有260多人,其中170人都是研发人员,很多都是具备丰富经验的航天从业者。

  不只是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在零壹空间、翎客航天等多家公司,技术研发团队骨干均为资深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多人参加过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的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等重大项目的技术工作,北京密集的航天院所及其人才资源,成为孕育民营航天力量的绝佳土壤。

  北京亦庄集聚的大批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类高精尖企业,也为民营航天企业实现上下游的配套合作以及心无旁骛搞研发、攻市场创造了好条件。

  “之所以民营航天企业都愿意选择北京亦庄,是因为这里的营商环境非常好,”零重空间董事长兰利东说,“很多手续在手机上就能搞定,非常方便。”星际荣耀负责人透露,全国多地曾邀请他们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多处考察后发现,亦庄政策及办事流程透明度高、效率高,将总部、研发、设计基地设立于此是很好的选择。

  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商业航天企业20余家,涉及商业航天领域火箭动力研发,火箭和卫星总体设计、配套产品研发、产业供应链及商业运维等环节。

  产业扶持按下飞天“加速键”

  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一道15米长的蓝色火焰从发动机尾部喷出,成功点火,山坳里腾起蘑菇云般的尘土。20秒钟后,响声停止,观景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在浙江湖州,蓝箭火箭发动机短喷管的推力室进行点火试车的场景,也是国内首个民营大推力液氧甲烷推力室试车。试车所用的,是蓝箭航天自建的我国首个民营试车台。此前,全国只有一家单位有液体发动机试车台,并且不轻易向民企开放,自建平台成了民企快速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出路。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促进民营航天产业发展,开发区下一步将搭建火箭卫星研发平台、火箭卫星生产基地,上游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开发航天器使用的元器件,下游与交通、市政、工业等终端应用领域合作,形成涵盖从空间段、地面段到用户段的一条完整产业链,争取未来在开发区形成百亿元规模产值的民营航天企业集群。

  除了设计、研发环节,火箭的生产制造对于生产空间需求也不小。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吸引、集聚优秀民营火箭企业拓宽了“造梦”空间。

  2018年8月,研制火箭“心脏”的商业航天火箭发动机公司宇航推进将公司总部、研发基地设到北京亦庄,一个月后,其在河北沧州的生产试验基地正式奠基,并将在2019年5月落成。

  与之相似,为航天企业提供轻质化结构等技术产品的爱思达航天科技,2018年10月在北京亦庄设立研发中心和总部,生产制造基地则设在了天津东丽。“在亦庄,我们能把创意和想法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和图纸,在天津的生产制造基地,我们能把图纸变成现实。” 爱思达董事长王志勇说。(孙奇茹)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