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本市交通建设主要成效

日期:2018-12-27 16:23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分享:
字号:        

  12月26日,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2018年本市交通建设主要成效。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与相关部门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功能区交通保障、交通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切实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下面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工作成效。

  一、骨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2018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2018-2020)的起步之年,在前三年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断完善区域骨骼系统,促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支撑区域间要素高效流动。

  一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于2019年通航,加快建设包括铁路、城市轨道、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外围综合交通体系,确保与机场同步建成,做好交通保障。新机场高速、新机场北线高速(京开高速-京台高速段)主体贯通,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京雄城际等加快建设。

  二是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搭建。京沈客专、京张铁路全面加快建设,京张铁路开始全线铺轨,2018年架起来、2019年跑起来,丰台站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等城际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市郊铁路怀柔-密云线全线通车,年底完成238公里市郊铁路开行目标。

  三是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打通。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058公里。京雄高速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加强“一核两翼”快速道路交通联系。

  二、重点功能区交通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围绕抓好“三件大事”工作要求,落实城南地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计划部署,积极做好城市副中心、冬奥会和世园会筹办交通保障,提升城南地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等重点功能区交通承载能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推动构建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体系,做好交通运行保障。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广渠路快速公交系统等项目加快实施,打造“4+5”联系中心城与城市副中心主通道。协调铁路部门,结合铁路网调图进一步提升城市副中心线(S105)服务水平,北京西站至通州站线路运行时间从48分钟缩短至39分钟。

  二是积极做好世园会和冬奥会筹办交通保障。兴延高速、延崇高速平原段年底全线贯通,京张铁路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延庆综合交通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构建园区、赛区连接中心城的快速交通通道。

  三是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交通设施水平。17号线加快建设,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工建设,推动北清路、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全长6.5公里,全程骑行时间仅需25分钟,不仅有利于分流地铁、地面公交交通压力,解决昌平回龙观与海淀上地地区之间的通勤问题,更有助于总结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对全市慢行系统建设和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四是促进完善城南地区交通网络。8号线三期南段及四期年底建成通车,京雄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14号线、16号线等加快建设,进一步织密南部地区轨道交通网。加快推进柳村路、通久路等主干道建设,在城南地区新增“一纵一横”两条通道。

  三、群众身边交通服务更加“贴心”

  关注市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全力推进交通综合治理,促进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使市民群众生活更便利。

  一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再上新台阶。6号线西延、8号线三期南段及四期年底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36.8公里。继续加快建设3号线一期、12号线、17号线、19号线一期等线路,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疏通城市轨道交通经脉,年底前开通8号线中国美术馆站、7号线垡头站、6号线北运河东站、亦庄线亦庄火车站等“暂缓开通”车站,开通14号线来广营站B口,增加站点能力。主攻城市轨道交通重难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积极推进10号线国贸站、芍药居站新增换乘通道建设和2号线安定门站新增出入口建设,提升运营安全和服务水平。

  二是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优化公交场站布局,努力使核心区静下来。加快建设康家沟、王佐等公交场站,承接阜成门、广安门等核心区公交维修保养厂功能疏解。本市首座立体公交场站-马官营公交场站建成,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场站驻车能力大幅提高,由原来的49辆提高至133辆。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完工,苹果园、望京西等枢纽加快建设,与铁路项目同步建设清河站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环境。通过在枢纽、场站临街区域设置主食厨房、便利店、IC卡充值网点等,进一步完善该地区便民服务设施布局,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推进慢行系统回归城市。加快实施自行车专用路工程,同步做好沿线环境提升。阜通西大街南湖公园人行天桥、大屯路人行天桥建成,杏坛路人行天桥、和平里东街人行天桥、安贞桥地下通道改造等一批立体过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逐步打造宜人的慢行出行环境。

  四是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停车资源管理与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启动建设,对停车资源普查数据实施集中管理,定期更新维护并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停车资源统筹管理与综合利用效率,推进东城区朝阳门北小街、西城区群力胡同等城市停车场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五是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城六区和通州区建成35条次支路,北辛安路、西站南路南延等建成通车,长安街西延、永引渠南路等加快建设。

  六是发展智能交通,改善市民出行体验。建成地铁票务移动支付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推广使用移动支付,实现“线上购票、车站取票”和刷二维码乘坐轨道交通,进一步提升地铁服务品质和效率。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