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北京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93岁

日期:2025-11-11 08:4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本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93岁

  1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本市“十四五”期间在社会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

  社保基金结余1.1万亿元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清旺介绍,“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7.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4.3%,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年来,本市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措施,累计帮扶76.9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7.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保,实现了“就业农村劳动力基本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目标,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18.6万人、1450.5万人、1400.2万人,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7.1%、10%和10.5%,社保基金结余1.1万亿元,首都市民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的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连续五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待遇,各项待遇水平居全国前列。稳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网约车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累计参保157万人。

  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十三五”末的2200元提高至目前的2540元,增长15.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诊疗服务全覆盖

  市卫生健康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2024年,本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3.93岁,常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69/10万和1.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市大力增加儿科、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服务供给,7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诊疗服务全覆盖,1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94家开设睡眠门诊;建成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个急救工作站的目标,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新建1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成预约转诊平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提前两周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号源,91家三级公立医院实现50%号源投放,2025年转诊服务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10倍。

  医疗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本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达23个,占全国近一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377个,居全国第一;形成20个疑难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彰显中西医结合独特优势;建设763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中医馆和中医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颜冰介绍,5年来,本市持续健全医保制度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十四五”期间,本市建成了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出台“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在石景山区试点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指导推出“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数稳步增长至434万余人。

  5年来,本市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2137项;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1252种乙类药品在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按甲类报销,570种“双通道”国谈药可用可及;累计完成44批次国家组织和省级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工作,药品耗材平均降幅分别为50%、70%;定点医药机构达5481家,其中A类定点医疗机构59家;深化“信用+风险”双评价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医保医师支付资格管理制度;高标准建成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提供7×24小时不间断医保实时结算服务;医保亲情账户可免申请材料绑定近亲属,刷脸结算稳步推进;238家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建成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已突破500万人。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志伟介绍,本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有622家,床位10.8万张,其中70%以上养老机构评了星级,照护能力加强;建成了13家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22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5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988个农村邻里互助点,居家社区养老的“网”织得更密了。本市还搭建了“冬南夏北”旅居养老平台,上线了150多家优质的养老机构资源,给活力老人更多养老选择。

  本市丰富服务供给,建设3.3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累计为15万人次老人的家属、保姆开展了专业培训,帮“老老人”解决了居家长期照护的难题;建设了养老助餐点,覆盖了九成城乡社区,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推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先给居家“老老人”签家庭医生协议,让“老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更到位。

  在优化老年人补贴政策方面,北京市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惠及127.3万老年人,并取消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

  财政支出超八成服务民生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得志介绍,“十四五”以来,本市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聚焦“民生福祉”,财政投入导向更加鲜明,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60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02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42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927亿元,加上其他民生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超过3万亿元。社保基金收支保持稳定增长,年均收支达6000亿元左右,总体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要求,目前社保基金结余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数字背后,是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打造“微花园”100处、城市绿道301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代丽丽 孙乐琪)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