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亦庄举行 机器人激辩人类时间宇宙运行

日期:2025-11-10 08:3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舞台上,正反双方分坐两边,主持人宣布开始,两方开始交替陈述观点。这回坐在辩论席上滔滔不绝发言的,竟是机器人!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亦庄上演,与之前的初赛、复赛不同,决赛完全由机器人辩论对决,直接考验机器人“大脑”的实战能力。

决赛中,机器人辩手激辩人类时间可否标注宇宙运行。

决赛中,机器人辩手激辩人类时间可否标注宇宙运行。(和冠欣 摄

  从渔民出海聊到爱因斯坦

  “对方辩友始终在偷换概念,将人类能用时间工具描述地球与天体的相对运动等同于人类的时间可以标注宇宙的运行……”当听完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陈述的观点后,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只停了5秒,就开始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

  更难得的是,机器人发言时,特意针对正方所引用的地球公转、自转等论据一一驳斥,甚至旁征博引,将渔民出海潮汐规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现实生活常识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

  “人类辩手很难在辩论会上引用如此丰富的知识内容,这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处,知识储备、组织语言、思考效率已经超过人类。”台下就座的评委、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直呼精彩。

  机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大脑”负责感知认知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如果说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对机器人本体性能与运动控制能力的集中检验,那么本次辩论赛则重点呈现了机器人的感知、认知、决策能力。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彭焕萍说,机器人辩论需在复杂语义环境中精准捕捉信息差异、生成逻辑性论点,要求机器人通过多轮推理、事实检索与语义纠错,克服传统大模型常见的“幻觉”“逻辑跳跃”等问题,这是对“大脑”的极限测试。

  脑耳口配合能力仍待提升

  从决赛的分组赛进入总决赛后,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又与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展开交锋,双方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辩题争夺冠军。一方用比喻引发共鸣,另一方就紧抓逻辑漏洞,你来我往,攻防交替。

  “人类战争消失与否”“人类的时间是否可以标注宇宙的运行”……决赛的几道辩题难度都不小,除了有逻辑、观点的较量,还得拼机器人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以及大模型、算力和推理的智能进化。

  在现场看到,机器人辩论虽旁征博引海量知识,但在交互上仍有不足。比如有的机器人在反驳对方观点时稍显迟缓,不像人类辩手那样随机应变;有的机器人在对方发言还未结束时,就抢先一步陈述观点了。

  “机器人大模型、运动等单项技能都不错,但综合能力还不稳定,脑、耳、口的配合能力还有不足,这向我们展示了当前机器人真实的发展水平。”赵云泽说,举办机器人辩论大赛本身就是一场科学实验,将促进人机交互技术在实践场景中的进一步发展。碳基思维方式和硅基思维方式的对抗演练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从“生成内容”到“深度思辨”

  此前,初赛聚焦人机协同,由本队自然人辩手与机器人辩手协同参赛;复赛进行跨队“人机对战”,机器人辩手需与非本队的人类辩手交锋。随着赛事难度逐步升级,观赏性也随之提升,决赛采取纯机器人对决的方式,各队机器人辩手进行独立辩论,让人们看到了纯粹的人工智能较量。

  决赛阶段,评委也不以辩论胜负为标尺,而是从机器人的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临场应变5个维度进行打分,这是对机器人大模型训练和硬件设备调试的综合性考验。

  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冠军,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松美美队获季军。“机器人的语言逻辑表现超预期!”松延动力-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说,该公司携带自研的仿生机器人参赛,在备赛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针对性的辩论语料、对话管理等训练,赛场上也很好检验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

  此次大赛填补了国内机器人“智能思辨”类赛事空白,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及情感交互领域的深度探索。自举办以来,共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多地学校和企业的14支团队参赛。

  “我们希望通过机器人辩论赛倒逼大模型从‘生成内容’向‘深度思辨’进阶,加速大模型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迭代。”主办方之一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参赛团队可依托亦庄开源平台开展二次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转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曹政)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