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性消费数据看北京消费结构转型 新潮涌动

日期:2025-11-04 08:1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迎着冬日的晨曦,去海陀山上滑刚刚压好的“面条雪”;盛夏的夜晚,在鸟巢沉醉于动人旋律加入万人合唱;秋日的午后,伴着发动机的轰鸣在卡丁车赛道感受速度与激情……2025年渐入尾声,“90后”小凌近日翻看这一年的消费账单,自己的消费偏好正悄然转变,为体验、为情绪买单渐成主旋律。

  小凌的个人消费账单,恰与北京的整体消费“账单”趋势暗合。近期,北京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前三季度,服务性消费成为一抹亮色,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8%,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8%,创近五年来新高。

  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黄丹阳看来,服务性消费新潮涌动,与居民消费的多元化趋势同频共振。

  多元化体现在多个层面。消费目的更加多元,居民不再局限于商品功能本身,而是更注重通过消费实现身份认同与情感链接,文化IP、文旅体验类消费占比显著提升。一场演唱会让数万歌迷奔赴一城之约,一部电影带动周边产品热销断货,一款“顶流”玩偶引发排队抢购盛况……“悦己经济”逐渐兴起,让服务性消费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电影、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行业收入增长超一成。

  服务性消费中的消费品类更加多元。“85后”小韩近几年爱上了骑行,花费不菲购置装备的他,每周末都要来一次长途骑行,享受逐风驰骋的自由。这样的“质价比”消费,成为年轻人新的追逐点,从而带动健康类服务性消费稳步增长。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运动场馆、健身房及私立医疗机构客单价与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

  手机上动动手指,商品便即时送货上门,数字化服务不断重塑居民的生活方式。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触网率达51.6%,较2024年全年提升2.1个百分点。即时零售模式表现格外活跃,限额以上便利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等业态通过网络合计实现的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互联网直播、游戏及生活服务带动信息服务性消费额两位数增长。

  此外,居民消费特征也趋于多元。一边是花时间比较外卖平台十几元的优惠套餐,另一边却愿意为健身课程一次性支付上万元,“极致精简”与“一掷千金”可能并存于同一消费者的不同品类选择中,个体消费异质性增强。

  服务性消费新潮涌动,成为驱动消费结构优化转型的力量。但这股力量,还有待激发更大潜能。黄丹阳认为,北京文旅商体展融合深度可进一步加强。演出、电影、赛事、展览的红火,集聚了人气,但消费外溢能力待提升。黄丹阳建议,未来,可更系统地将首都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IP,拓展“票根经济”价值链,推动景区、演艺、赛事与商业体之间更紧密联动,构建更多跨业态的复合型消费场景。

  此外,科技赋能服务消费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科技巨头、独角兽等创新企业云集,北京创造数字文娱、智慧医疗等更多“互联网+服务”新消费场景具备天然优势。同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过境免签政策不断放宽优化,北京成为境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入境游客388.4万人次,同比增长42.9%。未来,加强对北京文旅资源与文化IP的国际传播,在跨境支付、服务标准、消费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提升服务消费的国际化能级。(赵语涵)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