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怎么建?市应急局组织编制的《韧性城市建设指南》正在首都之窗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市拟推动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确保“平急结合、急时好用”。根据指南,本市拟分批次建设校园“安全岛”,山区校园配置卫星通信设备、应急净水装置等设施设备。
《韧性城市建设指南》在编制说明里介绍:建设韧性北京是提高城市灾害事故应对、恢复与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可系统化持续提升城市整体韧性。
韧性城市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城市生命线工程方面,指南重点列出了水源、电力、燃气、通信、交通等系统的供给保障与抗毁冗余能力建设内容。比如交通方面,要新建、拓宽改造关键跨区域骨干交通网络;城市高快速路设置应急专用车道,确保紧急情况下重点路段应急车道的畅通;建设航空、铁路、公路协同疏散救援通道;交通枢纽建设宜符合防洪、抗震、应急储备调度相关要求。
应急保障设施方面,提出科学规划和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建设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低于2.1平方米;首都功能核心区补充建设短期避难场所,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具有集散转运功能的长期避难场所,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具备平急转换条件的郊野公园和应急避难场所;各镇街至少建设1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各村具备满足转移安置基本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
此外,本市拟推动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城市地区改造具备条件的酒店、乡村地区新建或改造乡村民宿,具备紧急隔离、集中安置等功能;市属综合医院具备平疫转化条件,配置模块化病房和快速检测设备;沿主要交通廊道布局具备平急两用功能的城郊大仓;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具备疫情筛查、防灾避险及应急物资储运功能。
应急指挥体系、专业与基层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考验着韧性城市的管理能力。指南中针对这一部分明确提到,建立央地、军地、京津冀协同贯通的信息化系统,共享共用预报预警、灾情险情、物资装备等信息;建设市级特种灾害专业处置和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配备远程供水、大功率排涝、危化品侦检、破冰除雪等装备设备。根据指南,本市拟分批次建设校园“安全岛”,山区校园配置卫星通信设备、应急净水装置等设施设备。据介绍,应急避难“安全岛”主要是将中小学校与应急避难功能相结合,依托中小学校基础条件建设较大规模、较高质量的室内避难场所。
针对地震、洪涝、极端天气、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下水位回升及大面积停电等典型场景,指南从监测预警、工程设防、调度控制、应急抢修等方面,提出专业化防控与处置能力建设内容。比如在极端天气的预报上,本市或建设高标准野外科学观测站,开展长序列气象要素观测及重点行业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任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