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系列宣讲走进高校 以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奋斗之曲

日期:2025-10-27 08:3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近一个月来,叩击心扉的话语频频从高校报告厅传出。

  自9月18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启动,36位扎根产业前沿的科技工作者,带着实验室的昼夜灯火、车间的机床回响、农田的泥土芬芳,陆续走进20余所北京高校和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科研攻关的实战经验、成长路上的风雨故事,更是一代代科技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铮铮誓言。一堂堂有思想深度、实践力度、青春温度的“大思政课”,正让爱党爱国的底色在青年心中愈发鲜明,让科技报国的使命在学生肩头愈发清晰。

  “身边榜样”返校讲攻坚故事

  “站在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你们,我想到了20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充满了梦想。”毕业20年后,小米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方侃站在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讲台上,感慨万千,“这20年里,中国汽车工业一路爬坡:先跟着跑,再并肩跑,如今在某些赛道上开始试着领跑。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

  方侃以小米“从零造车”的故事勉励学弟学妹勇敢突破。“年轻人要有突破常规的勇气,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坚持,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正如他所言,宣讲团成员都曾是校园里怀揣梦想的学子,如今成为产业一线的“攻坚尖兵”: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深耕CPU自主研发20余年,坚定构建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打破国外芯片垄断;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带着母校北京科技大学的“钢铁情怀”,为国家大飞机、高铁工程铸就“钢筋铁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鹏用一组同步辐射光源的“追光”照片,讲述团队在地下100米实验室里探测微观世界的经历;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宣讲现场,3位农业科技工作者捧着自己培育的耐盐碱小麦种子,告诉学生“在农田里蹲点观测比在实验室里看数据更能懂‘丰收’的重量”……

  “身边榜样”的讲述是最动人的力量。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生张家瑞说:“听了宣讲,我更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项接力赛。等我们走入产业一线,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在关键技术领域发光发热。”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李宇轩对方侃说的“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印象深刻,“以前总想着毕业后进大厂拿高薪,现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要做能为国家解决问题的技术。”

  “理论+实践”锚定人生航向

  一场场宣讲让“国家战略”与“青春理想”同频共振。本次宣讲成员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航空航天等12个首都重点产业领域,还创新采用“领导干部+科技人才”的共讲模式,让政策解读有“理论高度”,让实践分享有“生活温度”,让“小我”融入“大我”的道理,变得可听、可感、可学。

  “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因为这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摆脱能源依赖、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为什么要攻坚生物医药?因为每一项自主研发的新药,都是老百姓‘病有所医’的底气。”北京市领导结合不同产业的发展痛点,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实践”“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的角度,为学生厘清时代坐标。

  一线科技人才,则用自己的故事把“大战略”落到每处“小细节”。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在宣讲中展示了一段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演示视频。他说:“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我们在实验室里熬过300多个不眠夜,终于把某关键技术的响应速度提升40%,让中国AI企业有了‘话语权’。”

  一场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宣讲,引领着学生的人生航向。听完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依托优化算法打破人工智能技术垄断的故事,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研一学生康晓蕊更坚定了深耕专业的决心。“技术的优化为科研工作铺就了更顺畅的道路,我将带着这份启发与鼓舞踏实前行。”北京中关村学院博士生何雨蔓说:“未来要更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国家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心怀科技报国之志,为科技发展贡献切实力量。”

  产业一线故事成思政课“活教材”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他们的奋斗故事,是最生动的思政课教材。”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北京在推荐国家卓越工程师奖、首都杰出人才奖等工作中,主动发掘了一批产业一线的青年才俊。他们坐得住科研“冷板凳”,啃得下“卡脖子”硬骨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鲜活的代言人。

  北京艺妙神州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85后”何霆就是其中一位。在清华大学的宣讲台上,他拿出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了他创业初期,实验室里仅有的3张旧桌子和一台二手离心机;另一张拍摄于2023年,团队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晚期癌症患者用上国产药后露出笑容。“团队泡在实验室,熬过187次失败,终于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把治疗成本降低60%。”何霆动情地说,“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到了,这根接力棒,要交给你们。”

  宣讲团成员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61.1%。有人在芯片的微观世界里“雕刻”电路,有人在生物医药的研发战场“与死神赛跑”,有人在新能源测试实验室连续攻关72小时,有人在车间里跟着机床调试参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奋斗故事,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

  未来,本市还将持续办好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政课堂”,让真理光芒照亮青年心灵;建好感知伟大实践的“流动课堂”,使奋斗故事可触可及;开好搭建触摸科技前沿的“前沿课堂”,用创新力量赋能青春梦想。(何蕊)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