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草案)》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规划》提出,构建多维、安全、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式宜居城市。公众如有意见建议,可在11月22日前通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进行反馈。
地下空间是重要的安全防护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空间。《规划》合理引导各区地上地下统筹建设,明确差异化的发展目标与引导要求。同时,《规划》坚持各类地下功能设施的统筹布局,构建四大功能系统。
《规划》提出七项具体举措,包括促连通、保历史、优存量、提品质、防风险、助低碳、强技术等方面。例如,要推动历史风貌保护与文化展示,合理引导历史保护地区地下空间利用,加强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勘探与保护,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历史风貌保护与文化展示;促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更新,推动存量地下空间更新利用,加快地下管线管网更新改造;鼓励先进地下工程技术的应用,推动高密度建设区的低干扰施工技术应用等。
《规划》提出,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地下空间投资建设,同时要完善地下空间法规政策保障,加快推进地下空间立法,完善存量地下空间更新配套政策及相关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地下空间互连互通鼓励政策。
区域发展目标与引导要求
首都功能核心区 坚持“用地下换地上”,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优先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促进老城整体保护,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推进城市减量提质发展。
中心城区 坚持地上地下联动,提高城市空间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推动重点地区地下空间高品质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建设高标准的地下功能设施系统,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多点地区 促进地下空间向轨道站点周边地区、重点功能区、科技创新地区适度集中,做好地下空间的前瞻谋划和空间预留。
生态涵养区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探索生态友好的地下空间利用模式。
构建四大功能系统
地下市政设施系统 加强地下生命线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市政管网建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科学稳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实现空间集约利用;鼓励市政场站地下化建设,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地下交通设施系统 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发挥轨道交通引领作用;分级引导轨道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地下道路,改善地面交通环境;促进地下停车设施建设,补充基本停车位缺口;推进交通场站复合建设,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建设高效、智能、平急两用的地下物流系统。
地下综合防灾系统 围绕首都安全格局,完善地下人民防空工程体系;发挥地下空间优势,构建地下综合防灾系统;主动化解内涝风险,建设地下防洪排涝系统。
城市公共活动系统 促进高密度建设地区立体综合开发,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利用,鼓励公服设施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陈雪柠)
